
時間:2022/2月-2023/1月每月一堂,週六晚間 7:30 – 9:30
*7/29更新:Bonus場「電影膠卷:從動到不動的歷史/許岑竹」訂在9/30(五)舉行
費用:
單堂600元
任選3堂1700元,早鳥優惠價1600元
NEW線上課程:
單堂850元
任選3堂2450元
*由於疫情關係,課程我們都會保留實體轉線上進行的權益,若有無法參與線上(同樣是雙邊互動)參與的學員,請報名時務必留意。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5526177b61c7973f
(或點選全網頁最底下也可以填寫噢)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02-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9/17 電影技術如何開創影像風格?/史惟筑
初始電影時期最多只能連續拍攝59秒,還要面臨影像穩定性、底片易燃等技術考驗,因此電影表意方式與其技術演進息息相關,在初始電影到當代有哪些重要的技術發明而革新了電影的敘事方式與感知效果?
-史惟筑,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研究領域為影像理論、電影美學與影像教育。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
全課程講綱:
2022年
【Part1 影像如何形成?】
2/19 電影史前史:魔術幻燈專題/許岑竹
3/19 為「電影」誕生而準備的視覺裝置與產業歷史/史惟筑
4/23 鏡頭、調度與節奏/黃以曦
5/21 從無聲,到有聲:歌舞片1920s與1930s/陳煒智
【Part2 影像是什麼?】
6/25 作者電影/黃以曦
7/16 華語電影作者群像——從「四大導演」談起/陳煒智
9/17 電影技術如何開創影像風格?/史惟筑
【Part3 影像還可以是什麼?】
11/19 電影的跨域經驗/史惟筑
12/17 闊銀幕,立體聲:最愛大電影/陳煒智
2023年
1/14 電影與詩或文學/黃以曦
Bonus場
7/1(五)動態影像的美麗:實驗電影/許岑竹
9/30(五)電影膠卷:從動到不動的歷史/許岑竹
*課程時間如有異動,請以網頁為準;報名須知詳網頁說明
展開看全課程內容:
➤2/19 電影史前史:魔術幻燈專題/許岑竹
17世紀由荷蘭數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發想的魔術幻燈(Magic Lantern),自歐洲一路傳至美國再盛行到日本,直至19世紀末仍蓬勃發展,具有百年以上的興盛歷史。魔術幻燈是現今國內外收藏家爭相競標的藝術品,也成為許多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源。魔術幻燈的魅力究竟為何?如何影響當時的社交生活?又是如何成為電影發展的啟蒙?
建議書目:
臺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李明宇/恆河出版社
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吳俊輝/恆河出版社
Fa電影欣賞 2001春季號:第19卷第3期總號第107期
前衛電影/黃翰荻/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
➤3/19 為「電影」誕生而準備的視覺裝置與產業歷史/史惟筑
無論是從愛迪生的Kinetoscope或盧米埃兄弟發明的電影機(cinématographe)開始,靜態紀實影像往動態紀實影像跨了一大步。不過這一步究竟如何跨過去?需要什麼樣的準備工作?人們又如何解釋可以看見連續靜態影像的運動效果?電影的誕生與產業發展密不可分,過程中又有哪些被忽略的人、事、物?
建議書目:
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法蘭西斯科・卡塞提/一人
➤4/23 鏡頭、調度與節奏/黃以曦
視覺很暴力,會在一瞬間降臨給我們某種感知、某種分為、某種生存狀態,可這個瞬間幻變降臨的處境表面上是絕對的,事實上卻經過一系列的配置和選擇。像是命運原來其實也是一種在我們沒有意識到時進行排列組合後的其中的某一種。瞭解影像之從無到有,就能反過頭去拆解影像,也擁有了與視覺甚至生命對抗的能力。
延伸閱讀:
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古斯塔夫.莫卡杜/大家出版
電影即剪接/麥可‧翁達傑, 華特‧莫屈/原點
莫雷的發明/阿多佛.畢歐伊.卡薩雷斯/印刻
➤5/21 從無聲,到有聲:歌舞片1920s與1930s/陳煒智
1920年代中後期,產業界對於「音聲同步」的各種實驗,可以算是所謂「有聲電影的發軔」。1927年底開始被市場接受,短短兩年之內,整個好萊塢從「全面無聲」發展為「全面有聲」,在這段期間,歌舞片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是各大片廠「展覽聲音」的利器,另一方面也成為全新的「類型片」戰場;在此,我們聚焦在1920年代後期和1930年代初期的好萊塢歌舞片,詳細觀察這種因為「聲音」素而誕生的獨特類型,在短短幾年之內暴起——然後因為濫拍而暴落——再因為美學突破、視野革新而再度暴起的歷程。
參考資料:
書籍:
目前相關的中文書籍較少深入談及這段期間的電影作品,簡單的參考指引是焦雄屏老師所著《歌舞電影縱橫談》(1994),以及陳煒智、陳芸芸合著《音樂劇史記》(上冊:黃金年華,舊歡如夢)(2005)。
電影:
反而最應該要看的是幾部電影——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舊譯『歌場孝子』)(1927)
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1952)
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一作『日落大道』)(1950)
➤6/25 作者電影/黃以曦
電影不一定要是「作品」,但電影可以是「作品」,兩種電影和我們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前者走進我們的comfort zone,後者則索求我們主動地進入一個人的視界與心靈。那是一種雙重的入戲,既是沉入一個秩序獨立的世界,也是覆上甚至流變往新的靈魂。
延伸閱讀:
《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影像邏輯》、《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文.溫德斯/原點
諾蘭變奏曲/湯姆.邵恩/野人
冰雪紀行/韋納・荷索
大衛林區談創意/大衛.林區/遠流
➤7/1(五)動態影像的美麗:實驗電影/許岑竹(Bonus場次!)
對於「實驗電影」你的認知是什麼呢?為什麼是「實驗」電影?有化學藥品嗎?實驗電影是不是很無聊?實驗電影的畫面好像都是閃來閃去、看不懂的內容?這堂課先從歐美1970年代前後的實驗電影介紹開始,帶領大家從另一種角度去認識這些非劇情也非紀實的影像,甚至可以說它是「非電影」的實驗電影。究竟實驗電影的創新和意義在哪裡?透過學習了解實驗影像的同時,也再次打破和重組我們對於電影的既定認知和想像。
建議書目:
臺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李明宇/恆河出版社
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吳俊輝/恆河出版社
Fa電影欣賞 2001春季號:第19卷第3期總號第107期
前衛電影/黃翰荻/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
➤7/16 華語電影作者群像——從「四大導演」談起/陳煒智
在波濤洶湧的影壇銀海中,無論是1950、1960年代逐漸成形的片廠制度(如香港的邵氏、電懋,如台灣的國聯、聯邦),抑或是單打獨鬥的獨立製片,以及官方營運的中影、台製、中製,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仰賴明星,以及具有明星般票房吸引力的重要電影工作者——特別是編劇和導演,達成投資人的使命,完成「產品」,以維繫整個電影產業、映演命脈的運轉。與此同時,這些精采的作者在電影裡寄託了自己的理想、追求,甚至他們對於大眾文化的潮流敏感度,帶動流行,也左右未來電影的指標。
華語電影作者群像不必捨近求遠,我們就從「《喜怒哀樂》四大導演」: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開始細細說起。
參考資料:
書籍:
黃仁,《電影阿郎:白景瑞》
黃仁,《胡金銓的世界》
山田宏一(日本)等,《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
林黛嫚,《李行的本事》
焦雄屏,《李翰祥: 台灣電影的開拓先鋒》
焦雄屏,《改變歷史的五年》
陳煒智,《我們的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預計2021年底、2022年初出版)
電影:
《喜怒哀樂》
白景瑞:《今天不回家》、《一簾幽夢》、《家在台北》、《秋歌》、《再見阿郎》、《皇天后土》、《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胡金銓:《大醉俠》、《龍門客棧》
李行:《養鴨人家》、《秋決》、《街頭巷尾》、《心有千千結》、《小城故事》、《原鄉人》
李翰祥:《雪裡紅》、《江山美人》、《倩女幽魂》、《梁山伯與祝英台》、《冬暖》、《大軍閥》(限級)、《北地胭脂》(限級)、《聲色犬馬》(限級)、《垂簾聽政》、《火龍》
➤9/17 電影技術如何開創影像風格?/史惟筑
初始電影時期最多只能連續拍攝59秒,還要面臨影像穩定性、底片易燃等技術考驗,因此電影表意方式與其技術演進息息相關,在初始電影到當代有哪些重要的技術發明而革新了電影的敘事方式與感知效果?
建議書目:
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法蘭西斯科・卡塞提/一人
➤11/19 電影的跨域經驗/史惟筑
當我們談到「電影」兩個字的時候,指的是從盧米埃兄弟的攝影機、數位攝影機到當代智慧型手機所生產動態影像的機械發展史?還是以影片商業映演為導向的電影產業史?抑或是影像風格史?「電影」(cinema)一詞「多義」(polysemous)且「異質」(heterogeneous),我們可以怎麼從電影史曾發生過的活動或事件來理解當代不同部署的影像創作?又可以如何從當代動態影像中指認電影的身份?
建議書目:
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法蘭西斯科・卡塞提/一人
➤12/17 闊銀幕,立體聲:最愛大電影/陳煒智
早在距今六十、七十年前,豪華氣派的巨幕電影、立體音響,就已經在國際影壇掀起濤天巨浪。二次戰後,電影產業為了迎戰來勢洶洶的黑白小螢幕電視,決意以彩色、巨幕、立體聲的視聽奇觀,為「電影」打造無與倫比的現場體驗,這一次的全面技術革新發生在1950年代初期,也因此令現代觀眾對於「電影」的視聽感知與想像,完全改觀。這場技術革命不但發生在好萊塢,更進而襲捲全世界——包括位於西太平洋的蕞爾小島,台灣。我們先從整個視聽革命的源頭起述,進而談到當年的台灣都會大戲院是如何趕上這股潮流,跟隨世界的脈搏一起跳動。
參考資料:
於此課題的相關中文書籍如同鳳毛麟角,於此建議大家聆聽陳煒智主持【鏡好聽】播客專題podcast:《全院滿座》系列,將可得到最基本的認識。
➤2023/1/14 電影與詩或文學/黃以曦
什麼叫做「電影感」?什麼是「用影像說話」?什麼是「電影中的文學性」?如何討論文學改編電影?電影的「本質」從哪裡開始?又可以在哪裡與他者共振?那麼詩呢?什麼是「詩意」?電影是怎麼樣像夢?又怎樣可以像詩?
延伸閱讀:
Poetics of Cinema’(by Raul Ruiz)
雕刻時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空間詩學/加斯東.巴謝拉/張老師文化
Bonus場搶先看!
➤電影膠卷:從動到不動的歷史/許岑竹
19世紀中後期,科學家和攝影師努力鑽研如何使用照相技術捕捉動態的連續瞬間,用以精進解剖學或是滿足觀察萬事萬物的好奇心。而這樣的歷史演進和創新,不僅提升了人類了解肢體動態的細節、改變對靜態攝影的認知,更促進電影膠卷的誕生,一路邁向電影作為夢幻光影的大道。這堂課會透過實體觀察電影膠卷和欣賞膠卷放映,深入了解電影膠卷作為影像載體的歷史。
建議書目:
臺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李明宇/恆河出版社
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吳俊輝/恆河出版社
Fa電影欣賞 2001春季號:第19卷第3期總號第107期
前衛電影/黃翰荻/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
講師簡介:
-許岑竹,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創作碩士,實驗電影創作者,致力於結合電影與手工藝術;也投身電影教育工作,長期參與各式電影課程與推動電影藝術與保存。
-史惟筑,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研究領域為影像理論、電影美學與影像教育。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
-黃以曦,作家,影評人,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尤里西斯的狗》。
-陳煒智(Edwin W. Chen),電影與劇場歷史研究者,編劇、導演、作詞者、自由撰稿人。曾獲第53屆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金色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