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4.21(日)晚間 7:30-9:00
講者:蔡寶賢(本書作者)
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CD、DVD、特殊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報名入場:http://x.co/6nk4X
若榆說:最初,是香港藝鵠書店的安洋帶著新書來,說在臺北書展賣得頗好,一摸到實體書我們馬上追加──因為書真的做得很漂亮!是黑,又不只黑,封面紙質帶著紋路與細細刷白。這樣的書裡謹慎記錄下來的,是比我更年輕的「九十後世代」。回頭喊住小小最年輕的店員語軒,「是你啊!」「就是我啊!」突然意識到的區隔,原來正在身旁。
「我大學畢業時的志願是要住山洞,想有自己的世界,不問世事。」(頁88)
說著的人仍住在繁華擁擠的香港,談著父母的緊迫盯人與升學壓力,如何被一本書和電影拯救(她真的好喜歡周星馳);另一位在女僕咖啡店工作的她,以MK妹(Mong Kok,「旺角」的英文簡稱)自居(我們的「辣臺妹」一詞似有同樣驕傲),中學就愛上街影貼紙相(就是我們也紅極一時、馬上沒落的拍貼機);對數學莫名拿手的理科宅男,不知不覺讀到了博士,尚未踏出學生身分,「我會放女朋友在第一位的,因為我不想再失去了。」(頁106)是他的故事結尾。
作為一個香港迷,在每頁俯拾皆是的真心話裡,緊緊跟隨著加註的數字、往後翻看灰頁的注釋,每多認識一個香港用語,都增添了持續閱讀下去的動力!即使只是這樣浪漫而飄忽的話。當然,這只表現了一部分的他們。
書裡29個人物,正當20、未滿30的年紀裡,坦白地讓你聽他的生活與心事。
《海浪裡的鹽》編排分作三個章節,順著排序閱讀一位位人物,可以想像編輯過程所希望形成的閱讀感受。先是引人共感的青春校園和次文化,在可愛和憂鬱裡掙扎,態度各有各的偏激,然而舉止模糊。再是不可輕忽的,紮實的,對專業的執著與努力:有人持續寫作、力爭上游,有人跟著師傅學「地盤」(做工)、認真經營每一項斜槓。最後一章的他們再度變得合群而抽象:開始反省價值觀,思索政治與社會,做個善良的人。
偶爾出現關於臺灣的小插曲令人十分驚喜。教書的人深受臺灣詩人兼實驗教育工作者吳俞萱影響,實踐著「以學生個人為本」;寫劇本卡關,來到臺灣旅行轉換心情,卻意外地用拍影片特長免費換宿;有人至今致用的名言是在蘭嶼旅行時聽來的話;還有電競直播主與觀眾暢聊最無法忘懷的飲品──是臺灣的「蘋果西打」!
每一位受訪者,都有一個「自述欄位」放在各篇開頭的右下角,那是訪談過程中請他們回答「如何定義自己的身分」。簡單的幾個字,記載著他們此刻對自己的看法:可能是一份職業,也有「宇宙路人甲」或「香港精神接班人」這種中二又偉大的期許。
如果置換成「臺灣精神接班人」,你想到的,是否跟我想的一樣呢?
網上俗不可耐的內容農場總忙著指點,什麼是「30歲前一定要學會的十個觀念」、「30歲後應該改掉的五件習慣」,卻都不如這本書催人反覆懷想:30歲以前的我們是怎麼過生活、怎麼想像未來的呢?
如本書攝影師在書末分享,當自己的記者朋友獲知這本書正在進行,十分肯定地說:「能為年青人發聲是該做的。」(頁339)
或許此刻,你也有聆聽九十後的念頭,或也有說出來的念頭,都是我們期待這本書和作者一起來到小小分享的原因。
作者蔡寶賢在香港的各處訪問他們:有受訪者與朋友合資的咖啡廳,大學裡的飯堂和圖書館,人來人往的大型商場,或滿滿觀光客的中環裡某一間酒吧……,在垂直上升的香港地景裡,散落著同樣被「九十後世代」標籤住的平凡人,這麼年輕,這麼自然,無所不在。
似乎那麼像永和了:老式樓房相連、小巷與街道錯綜,許多來到異地生活的年輕人們總會選擇在此租屋,必定也聚集了如本書一般,還不太複雜、充滿想望與生命力的個人歷史故事,正待願意聆聽的人,和他們邊走邊聊著。
「我們沿海岸線,邊走邊聊著。由熱鬧的尖沙咀天星碼頭,走到恬靜悠閒的黃埔海邊」(頁191),再和你一起來到新店溪旁,這座小小書房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