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從一個大吃小的世界轉變成一個快吃慢的世界」──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施偉伯(Klaus Schwab)
加速時代,加速破壞?
現代社會的鮮明時代特質之一,「快」,毫無疑問必定列榜。然而,快,對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來說,可能還不夠。「加快」、「效率」、「時間管理」,這些都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字詞,追求效率、速度至上的經濟體制,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與生命樣態。這種與時間賽跑的時代,累積了什麼?犧牲了什麼?「現代資本主義創造了莫大的財富,但是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卻比大自然本身的更替速度更快。」(《慢活》,頁11)。對於速度、效率的崇拜,犧牲的不只是自然生態,Carl Honoré在《慢活》這本書裡,盤點為求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危害,包括:人的身心健康受損、早衰過勞、倚賴速食、藥物、缺乏耐心、缺乏休閒時間、人際接觸變得表面化、危害家庭生活;而這樣的速度追求,也造成對下一代教育的壓迫:「孩子也許正是加速過度下最大的犧牲品。他們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成長。現在有許多小孩和父母一樣忙碌,每天課後補習、學鋼琴、踢足球,行程滿檔。」(頁17)。
事實上,使Carl Honoré得以回頭檢視自己生活的契機,正是他被「一分鐘床邊故事」這套有聲書吸引,準備全部打包下單,好滿足他那總是喜歡聽節奏緩慢、情節曲折的長篇故事的兩歲兒子。他意識到,準備這麼做的自己,其實已經深陷速度漩渦,患了「時間病」,再不「治療」,後果堪慮。
同樣的,速度成癮、患了「時間病」的時代,又該如何治療呢?
解方:回歸「正確的速度」
相較於快,慢是第一個會浮上腦海的解方。然而,面對一切都要求越來越快的現實,「求慢」,彷彿是要向速度宣戰,實則是訴求回歸「正確的速度」──「緩慢哲學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盡量以音樂家所謂的tempo giusto(正確的速度)生活。」(《慢活》,頁23)。西班牙「慢郎中」協會(Asociación española «Slow People»)理事長María Novo談到,忙碌與競爭,通常與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浪費的習慣有關,因此,從日常小事做起,從個人改變,促成社會改變,是一條可行之道(《慢.慢.慢:活得慢 活得好 活得久》,頁15);而重整個人的時間修養、重新認識自己的時間,是推行減速生活的首要之務:「『慢』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一個參考點,致力於時間的妥善運用,其目的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是要以更負責任的態度面對環境問題,也是要享受生活在今天這種社會得之不易的內在平安。」(頁16)
要施行「減速」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底下,並不容易,尤其,現代人被「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綁架已久。「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的價值觀,經常透過這句話來印證、提醒,「注重效率」、「快速」是一件多麼重要、甚至天經地義的事。諷刺的是,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要珍惜時間,因為它稍縱即逝,像金子一樣貴重。若是從後面這個含義來看,那麼,我們不由得審慎思考:當人們為了累積財富,卻失去時間,不也等於兩相加減,一無所獲嗎?在加速的資本主義時代,當我們檢視自己的食、衣、住、行、育、樂,有哪一樣是可以好整以暇進行的呢?
慢活:全面減速方案
倘若我們回顧許多的寓言、傳奇故事、小說,不難發現,掌控時間的能力,是一種幾近於魔法的能力。這不僅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也因為,當「時間」被人類創造出來,開始計時、切割之後,那麼,每一個人就進入一個社會所規範的時間制度。反抗社會時間制度,或者,意圖讓時間過得「更慢」,這樣的念頭,老早就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之中(《慢活》,頁53-54)。
沿著工業化的腳步一路加速至今,「減速」,成為人類將掌控時間的權力奪回的一種重要方式:要求合理工時、放慢工作速度、推行慢食、慢行、緩慢性愛、追求身心合一的緩慢運動、尋回彼此傾聽的醫病關係、強調悠閒休息的重要性、正視內在時間的需求,達到身心平衡、教養從容的下一個世代,以及,讓「慢」的核心價值,能夠擴及、滲透到整個城市的建設與生活……
緩慢運動所秉持的哲學,來自於重新審視人的身心靈、生活與時間的關係。他們將人放回自然的時間體系裡,發現加速的生產觀違背自然的嚴重性:「自然本身乃是一個自我調節系統,其中絕無搶快之類的事情。」(《慢.慢.慢:活得慢 活得好 活得久》,頁56);因而,迥異於人類的生產體系、都市競爭,封閉而循環的生物圈,一切作為都會彼此聯動影響。從這一個論點來看人類的科技進展,便不難看出,環境生態被大規模的破壞,來自於我們所創造的與消耗的,跟大自然能夠重新創造與負荷的速度不同步。加速經濟,即是加速耗竭地球資源,耗竭人類自我的生命。因此,許多支持緩慢運動的人,同時也是關注環境生態人士,這毫不令人訝異。
慢的力量:人與生態的永續之道
相較於自然時間,受社會時間所規範的人們,在生活各個層面,亦會逐漸累積成社會問題。譬如飲食,速食文化影響力加劇的結果,最終危害人以及地表的健康;譬如交通,大量建造縮短時距的快速道路、鐵路,必須大量徵收臨近土地,造成農地縮減、迫遷等社會問題之外,亦會造成環境生態的浩劫;譬如醫療,為求更高效率地看診,犧牲問診時間與品質,醫療崩壞的警訊浮現。而一個社會公民的健康,是建立健全社會的基礎,確保醫療體制的良善,是每一個進步社會都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另外,諸如強調效率首要、品質次要的工作價值觀,也造成各項工作成果的品質下降。
此外,推行緩慢運動者,也同時意識到,人的內在時間,無法用時間衡量。因此,加速生活、加速生產、加速消費,皆會造成人的身心靈無法協調與平衡,產生精神上的焦慮與疾病。由此看來,我們如何能不訝異,它與現代社會裡精神疾病的高成長率之間的相互呼應啊!
從這些層面來檢視,人類對於快的渴求,已經遠遠過度而不知節制。推行緩慢運動的人認為,自然有其規律,不趕快,也不貪求,因此,人也應當凡事都有適當的步調,否則,最終會觸及到每一個生命系統的(自然的、社會的,以及人的)變化極限。超越極限,身體或系統皆會崩潰,一蹶不振(《慢.慢.慢:活得慢 活得好 活得久》,頁94)。María Novo特別談到,緩慢運動的訴求,正是要求人要有所節制,「自我節制加上放慢資源的消耗,乃是個人與全球永續的先決條件。」(頁76)
慢的力量,來自於你對時間的掌控能力──亦即,握有時間,你便擁有財富與權力。我們必須理解,時光珍貴,因而,尋回、掌控每一個人自我生命裡的時間,是一件需要與之搏鬥的事情。面對珍貴的時光,人們究竟該如何利用它、誰來決定該如何利用,誰擁有控制權,這些,都並非僅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時間作為社會價值體系中的一環,必須去正視的社會問題,它牽涉到人生存的種種重要權益,諸如工作、居住、移動、醫療、休閒、教育權等重要的人權議題。「美國經濟學家李夫金(Jeremy Rifkin)認為時間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一場時間政策的戰爭正在醞釀當中。』」(《慢活》,頁64)
書展書單:
01
慢活
In Praise of Slow
作者:歐諾黑(Carl Honoré)
出版:大塊文化
出版年份:2005
定價:280
會員優惠價:252
歐諾黑在十年前所出版的這本書,現今來讀有一點驚悚。雖然緩慢運動已經推行到世界許多城市,「慢活」也逐漸成為趨勢,改變人的生活樣貌,但整體來說,書裡面所提到的種種變形的加速現象,簡直沒有任何趨緩的跡象。歐諾黑從自身生活的習慣開始談起,進一步檢視人類文明進程裡,因為工業化、科技發展所帶來重大改變之一,便是速度。仰賴速度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不停求快的渦輪裡前進,影響所及不只是工作,而是人所有的生活範疇,進而成為社會問題。
此書的意圖在於推廣許多不同層面的緩慢運動,譬如慢食、慢市、慢動、慢療、慢性、慢工、慢閒,以及慢世代。歐諾黑的文筆極佳,敘述論理流暢,讓讀者不僅能夠立即了解這些運動的歷程,也可以將這些運動所牽涉到的社會議題做橫向鏈結。譬如「慢食」,它不只是一種飲食態度,也跟環保、反基改、有機農業、生物多樣性相關;譬如與「慢市」相關的,有噪音問題、交通模式、完整的生活圈規劃、鄰里關係改造……等等。想對緩慢運動的緣起、理念、相關議題與實踐團體有所了解的人,這本書是極佳的入門,書後的註釋更是好用、珍貴!
相關閱讀:《慢的教育》,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大塊文化,2008。
02
慢.慢.慢:活得慢 活得好 活得長
Despacio, despacio… 20 razones para ir más lentos por la vida
作者:María Novo
出版:立緒
出版年份:2012
定價:300
會員優惠價:270
同樣是提倡「慢」,María Novo的這本書用兩大章節,十九個小節來談論「慢」這件事情。第一部分是重新審視時間觀。從歷史來說,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看待時間的觀念並不盡然相同,這也是許多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族群,都擁有自己的曆法的緣故;此外,相較於自然時間,機械時間的發明,不僅為人類度量時間的方法帶來巨大改變,也逐漸取代了人們依存自然時間的習慣,改變了生活模式。作者試圖讓人們理解,時間觀並非是固著、一成不變的,這樣才有機會改變而不被時間所支配。第二部分引介已經施行緩慢運動的組織、團體、城市的做法,加上她親身參與、觀察的溫暖體驗,讓人為之嚮往,進而起身加入行列。
María Novo為哲學與教育博士,長年投入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的工作,廿世紀末並主持一個名為ECOARTE的計畫,結合科學與藝術來處理環境教育問題,因此,在這本小書裡,與環境、科學相關的概念,作者除了以深入淺出的語彙帶出之外,也經常引用科學家的說法、做法、哲人哲思、文學作品來舉例印證。跟《慢活》這本概念介紹的書有所不同的是,María Novo著重在「時間」的平衡之道,由此建立慢的哲學概念與新的時間修養。
03
慢的力量
The Power of Slow
作者:克莉絲汀.路易絲.霍本(Christine Louise Hohlbaum)
出版:晨星
出版年份:2010
定價:250
會員優惠價:225
所有談「慢」的書都會先破解「時間就是金錢」的神話,讓你了解人是如何逐步變成時間的奴隸。因此,釐清自己跟時間的關係,是實踐慢活最為重要的基礎。此書像是一本實踐守則,在每一項主題下,一方面挑戰現代社會對於快速的諸種神話與迷思,並且列出擺脫原有行為的十種方式,以供練習。譬如,在〈一人多工的神話〉這章提到,人們現在很習慣在同一個時間做很多件事,譬如一邊開車,一邊講電話、一邊踩跑步機一邊聽音樂。她援引心理專家的研究來印證這對於腦神經的不良影響。接著,列出十個改善辦法,在每個方法後面,她也會解釋原因、優點,以及能夠改善的層面。
跟建立概念、思想的書極為不同的是,這本像是Know-How書的優點在於:作者非常理解長期受到社會時間、工作倫理、同儕壓力、普遍價值觀影響的忙碌現代人,要實踐慢活有多麼困難。因此,從一個人的工作到生活各個層面的需求,包括人際關係、飲食、休閒、運動……等等,她所列出來的方法都不困難,可執行度高。然而,正因為這些乍看之下簡單可行的做法,已經長期被「快速」的習慣所扭曲;因此,要施行到底,還真的需要決心呢!譬如放慢吃飯時間,她要你每吃一口就把叉子放回盤子上,咀嚼完畢,再吃下一口。試試看,你可以執行多久呢?
04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Wanderlust
作者: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
出版:麥田
出版年份:2010
定價:330
會員優惠價:297
一本談走路的書,它會是什麼樣的內容?它有可能談走路的好處、步行的方法,也可以談穿著、配備,或者提供幾處風景優美適合漫步健走的地點。但,談走路的「歷史」?人類從始祖直立人猿開始,一直都在走路,要如何談它的歷史呢?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此。移動,從A點到B點,可以視為是目的性的移動,但同時也是具有意義的移動,因此,作者認為「在大部分時間中,走路只是一種實際需求,銜接兩地最自然的交通工具。將行走歸類於一項探索、一種儀式、一類沉思,乃屬於行走歷史中特出的一支[…]在哲學的意境上則迥然不同。」(頁21)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關於行走哲思、體驗,涉及各種不同科門、領域的「考查」之書。書寫的動機來自於:行走的步調能夠激發思想的韻律,而行經的景觀,也往往反應或引動思緒的內容,在人的身心靈內外形成相互掩映的迷人景觀(頁24)。此書分成四大篇章:〈思想的步調〉、〈從花園到荒郊〉、〈街上的生活〉,以及〈通過路的盡頭〉,每個篇章底下的短文,思想密度驚人,爬梳的歷史、文獻、創作、哲思,甚至是作者行經的景觀,都讓人驚嘆她的飽學;她的文字令人倍感滿足、愉悅,彷彿跟著她歷經了一場又一場浮想聯翩、迷人、酣暢的行走之旅。從山巔到小徑,從荒郊到城市,從自然到建築,這本書將會讓你大開眼界,迷上慢漫步行的滋味。
05
移動
Mobility
作者:彼得.艾迪(Peter Adey)
出版:群學
出版年份:2013
定價:380
會員優惠價:342
這是一本關於「移動」的概念書,非常有趣的學術著作。移動究竟是什麼?「移動性通常與我們如何應對世界有關。移動性涉及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頁26)。因此,此書所列舉的一些主題,對於深入思考社會裡的移動關係,非常有幫助。除了分「意義」、「政治」、「實作」以及「中介」四大議題外,還輔以三種不同的專欄「關鍵概念」、「個案研究」,以及「移動方法」分落各章,讓每一個議題更有延展性。
譬如「實作」這章,「觀看、感知、移動:移動實作的範例」一節,共列出「觀看」、「觀光」、「步行」、「騎單車」等關鍵字。在「步行」一詞中,提出多位哲學家、思想家對於步行的概念,像是地理學家懷里(John Wylie)「確證了觀察地景的移動步行者與地景本身之間的『糾纏』」(頁215),說明移動性如何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接著列出「個案研究:攀登格拉斯頓貝里丘」來佐證這種「糾纏」。接著在「移動方法:邊走邊談」裡,舉出一個曾被採用的研究方法,說明「漫步同行」是一種「真正的學習過程,那是配合他人的節奏,調整自己的身體和說話方式,還有分享(或至少逐漸理解)觀點。」(頁221)最有趣的是,每一個研究方法後面,都會列出實作練習的題目,你也可以自行操演一翻噢!
06
路上觀察學入門
編者: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出版:行人
出版年份:2014
定價:380
會員優惠價:342
人們忙碌的生活,想要快速地移動到目的地的狀態,常常會讓我們對居住處、生活的城市無感。究竟經過了些什麼、看到哪些事物,對城市街道各處角落,甚至連每日的住家、工作場所周遭的樣貌,都很難有具體印象。回歸到日常行走,「路上觀察學」最特別的地方,並不在於它意圖讓人們學會鑑賞、品味生活周遭的「美好事物」,或者將觀察的物件、對象作為創作素材,而是以「科學」的目光,將行走所見記錄下來,因此,稱之為路上的「田野調查」也不為過(頁24)。
從1970年代至今,「路上觀察學」所記錄的對象形形色色:人孔蓋、路上的招牌、菸蒂、破茶碗、犯罪現場血跡、巴黎某條路上的狗大便、飯店房間的設備、橋附近的漂流物、煙囪、高中女生制服,甚至只是一個區域的「時髦女孩散步路徑」(頁88),以及各式各樣「湯馬森」(Thomasson)──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譬如,抵達不到任何地方的階梯、牆面上不知為何的突起物,打不開的門……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路上觀察學」的意義,不僅是一門「考現學」,而是要完成這些觀察,你必須駐足、逗留、將眼睛睜大。這樣耗時費工、看來無用的細密觀察,卻往往能夠呈現時光在一切事物上所留下的緩慢刻痕,令人感動。
07
慢療: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
God’s Hotel: A Doctor, a Hospital, and a Pilgrimage to the Heart of Medicine
作者: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
出版:漫遊者
出版年份:2014
定價:350
會員優惠價:315
類似的經驗很多人都有:自己或親朋好友患病,轉了許多科別,做很多檢查,但一直無法查到關鍵病因。尤其在中大型醫院,候診時間長達數小時,問診時間卻非常短,幾分鐘之內結束乃是常態。或許有人會說,精密分工的現代醫療就是這樣的:檢查交給護士、過度倚賴精密儀器,快速問診……。病人在醫生面前所呈現的是點狀般分散的病況;那種根據各種病徵,反覆推敲、考量真正病因的治療方法,似乎已經不可求。對此,是作者維多莉亞.史薇特試圖在現代醫學之外,尋找一套更為全面的醫療系統,而深池醫院的環境與理念,得以支持、實現她的想法。
史薇特堅信:真正的病因就在病患的身體上,因此,她喜歡為病患檢查身體,解讀身體所傳遞的訊息。或許你會說,這不是每一個醫生都該做的事情嗎?書裡的每一則故事,讓讀者很容易了解,現代的醫療體系缺失了哪些環節,而讓應有的、合理的醫治方法逐漸消失。譬如,書中提到一個從縣立醫院轉來的病人,X光片上左肋骨有個很大的異常物,但病歷上完全沒提。他們走到病房,為病人親自檢查身體,把病人側過身,就看見他背上巨大清楚的腫塊,不需要儀器,肉眼即可明見。也許我們會問:為什麼會這樣?但或許我們更需思考:該如何尋回、建立一座「深池醫院」?
08
慢城
作者:La Vie 編輯部
出版:麥浩斯
出版年份:2010
定價:360
會員優惠價:324
1986年,義大利卡羅.佩屈尼(Carol Petrini)為了對抗麥當勞,在義大利的布拉(Bra)發起慢食運動,意在保存傳統文化與飲食廚藝。然而,這個運動影響至深的不只是飲食文化,還有環境意識、生活態度與理念。投入慢食運動的團體與市鎮,逐漸匯聚共識,1999年,義大利奧維托市(Orvieto)聯合其他三小城格瑞維(Greve in Chianti)、布拉(Bra)以及波西塔諾(Positano),共同發起「慢城運動」。慢城──「Citta Slow」便是義大利人為Slow City所取的義、英複合字。
此書是走訪國際慢城總部,以及發起小城之一格瑞維的報導與紀錄。但如果只是拍拍照,體驗當地風光、佳餚美食、文化景點,那跟旅遊手冊不是差不多嗎?因此,比起一般的景點介紹,此書多了許多關於「慢城」的歷史、概念,與如何打造一座慢城的基礎檢視。奧維托市的部分,專訪了市長、體驗奧維托市的交通、圖書館,以及足以代表該市的傳統工坊;格瑞維位於托斯卡尼,是義大利重要的葡萄酒產區,臨近翡冷翠,因此也是傳統工藝的重鎮,吸引相當多藝術家進駐,這些,都是成為慢城的重要條件,跟奧維托市的現代感相較,是很好的對照,足見慢城的樣貌不一定都相同。慢城運動至今十多年,全世界有百餘個城市申請,並被核准加入,那麼,你肯定會好奇,亞洲的慢城在哪裡呢?
09
慢食新世界
Buono, pulito e giusto(Slow Food Nation)
作者: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
出版:商周
出版年份:2009
定價:360
會員優惠價:324
假如讀者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佩屈尼,會覺得這是一個博學、認真、不苟言笑,對待飲食無比嚴謹不得妥協的美食家,一個毫不讓步的環境保護分子。這跟印象中,啜飲美酒、吮指讚美陽光大地恩賜、不拘小節的義大利美食家,有點兒不太一樣。看過《道德飲食》紀錄片的人,會知道佩屈尼比較像是上述兩種不同形象的綜合體。他不拘小節、迷人,極有創意、公眾渲染力,而他對美食的探索與傳承、對環境土地、飲食文化的保護意識,確實一路堅持至今。
關於慢食運動的緣起,在本書裡並未多著墨。事實上,慢食運動的推廣與散播,都是從1989年協會成立之後,才真正展開──無論是在地的連結,或者跟全世界有相同理念的農夫、美食家、組織串連。佩屈尼用日記的方式寫下他個人參與、串連各種社群、組織、活動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珍貴之處在於:當他與每一地的飲食文化相遇,那些彼此撞擊出來的能量與反思十分豐沛,能夠提供關切這塊領域的人參考;另一部分,是著重在「食物」所織就的龐大議題探討。包括:工業化農業帶來的傷害、反基改、生物多樣性及原生種子的保存、農業與生態平衡、生態與社會永續……等等。行動力強的佩屈尼,「想」與「做」往往是同一件事,因此,實務面的操作亦是此書的亮點。這本慢食運動的經典作品,實至名歸,值得所有關切飲食問題的人一讀。
相關閱讀:《道德飲食:慢食的故事》(Slow Food Story)DVD,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2013。
10
千里步道,環島慢行:一生一定要走一段的土地之旅
作者:周聖心、徐銘謙、陳朝政、黃詩芳、楊雨青
策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出版:新自然主義
出版年份:2011
定價:380
會員優惠價:342
在全球各地崛起的「慢」勢力,台灣也沒有缺席。相對於全島環台高速道路網的想像,2006年,由社區大學發起人黃武雄老師、作家徐仁修與小野先生號召,正式啟動千里步道運動,建立起一個「慢速」的環島路網。千里步道運動所關切的議題,包括生態保育、地方文史、在地產業、綠色交通以及弱勢路權等等(頁18),亦即,當我們在推廣各地旅遊時,不以「開發」、「消費」之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倘若要深入台灣各地景點的文化傳統與在地產業,就必須放緩旅行的腳步;快速,往往讓過程縮短,變成只是「到此一遊」。
此書是「千里步道」系列書的第一本,介紹十二條環島路網,每一條路網的推薦旅行日程,大約1-3日,非常適合週休二日族。由此,顯見千里步道的訴求並非針對特定族群,而是只要認同慢行、減廢,無痕旅行的人都能輕鬆成行。因此,在「行前通知,旅人必讀」這一節,便列出旅人的裝備原則。這些路網,都不是一般快速、熱門的旅遊路線;然而,這些路線也並不「偏僻」,只是因為每一條路線,都只能倚賴雙腳或自行車,因此在一般旅遊書裡比較少見。每一條路網都有路線簡介與必到之處;但畢竟是屬於介紹性質,若選定路線之後,出發前記得要多做些功課,或者找個嚮導同行噢!
相關閱讀:
《千里步道2:到農漁村住一晚 慢速.定點.深入環島路網上的九個小宇宙》,千里步道協會策劃,新自然主義,2012。
《千里步道3:高雄,慢.漫遊 一本令人難忘的旅行故事書》,千里步道協會策劃,新自然主義,2013。
《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千里步道達人帶你週週爬郊山,尋訪雙北綠郊、古道、夢幻天然步道》,千里步道協會策劃,果力文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