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12/19(日)晚間7:00-8:30
*留意,本場次的活動時間提前到晚間7:00!
講者:林新惠(小說家)
高翊峰(小說家)
主持: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入場:免費入場,敬請預約(非會員購買活動用書可立即入會,享各式會員優惠)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60961b1e9162ec6b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走到文化路左轉直走到192巷巷口)
電話:02-2923-1925
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沙貓貓說: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科學怪人》。去年MIT評註的版本出版之後,我認真地從頭到尾讀一遍,發現這是一本長年被我因為電影而「誤解」的經典。作者瑪麗.雪萊,先生是詩人雪萊,瑪麗的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是知名的女性政論者、哲學家,以及女權主義者。談這個背景,是因為它跟後面這本由珍奈.溫特森的新作《科學愛人》有關。
首先,《科學怪人》的原書名不叫「科學怪人」,它很簡單,就叫《法蘭克斯坦;或另一個普羅米修斯》。法蘭克斯坦,不是那個(恐怖)「被造者」的名字,而是「創造者」的名字,所以才會有「另一個普羅米修斯」這個副標。
因此,佔據核心位置的是創造者,由他(其中一位)來講述這個故事。他談到他如何造出「那個怪物」,而「那個怪物」如何殘暴、他要親手毀滅他,因此才千里迢迢循跡追捕怪物。
這是我們從「造物者」的角度所聽到的故事。
但,還有另一個視角,來自於「那個怪物」。
對,他從頭到尾都沒有被賦予名字。
因為他一被造出來,就被遺棄與否定了。
《科學怪人》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但是,瑪麗.雪萊寫下這個故事時,只有二十一歲,書出版之後,評價兩極(但我認為另ㄧ極詆毀與否定的,不過是嫉妒她的才賦而已)。瑪麗.雪萊寫出這個故事的背景,也成為傳頌的「傳奇」——我想,當代任何作家被瑪麗.雪萊及其《法蘭克斯坦》吸引,而企圖從中再延伸的渴望,是極其自然的。因為它觸及太多我們存活於世所渴望揭開的謎題:生命是什麼?愛是什麼?創造者與被造者之間的權力關係是什麼?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