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深深希望,你們能夠看到這本意義非凡的書,以及非常難得的臨床照顧分享。
《死前活一次》(大塊文化出版)特價八折中!
時間:6.21(六)3:30pm~5:00pm(powerpoint播放、座談)
講者:張嘉芳(安寧照顧基金會 執行長)
費用:150元(可獲抵50元飲料折價券,50元書籍折價券各一張),收費目的請參閱網站說明
人數限制:22人(額滿可預約候補),現場開放2名入場。
我想來噎
收到這本書的書訊時,我想,它可能會帶給我極大的衝擊。關於死亡,無論是親友的,或是自己的,總是難以想像,難以面對。真正收到書以後,僅只一個晚上,用一種震撼難以形容的感受,我幾乎是以「吞」的速度,把書看完。
每個病人都知道這家醫院(或者比較像是家的感受),將是他們生命旅程的終點站。有人孤獨的來,孤獨的走;有人有親友,甚至大批朋友陪伴、探望。每個人面對這段最終旅程的態度也不相同,有人持續抱著希望,有人微笑以對,有人等待最後的一口氣。他們,走的時候或許安詳,或許痛苦,然而,我凝視書頁間,每張安寧地閉上眼的最後留影,彷彿他們只是睡著,睡著在凝結的時光裡,等待再一次睜開眼,或許,會在某處醒來。
《死前活一次》是由兩個德國作者合作,2003年在德國《明鏡》週刊所刊載的專題報導集結。23個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留下了他們的姓名,他們住進臨終安寧醫院的日期,以及他們離開人世的時間,而他們進來、離開的時間,短到讓我難受與驚駭。攝影記者拍下他們在世時,於這家醫院所留下的第一張相片,以及闔眼的那一天的,最後一張照片;文字記者寫下了這些生命的故事,他們與親友的故事,或許在此回顧他們一生裡一再翻閱的回憶、或許痛苦地面對病痛折磨、害怕或者等待死亡的降臨,或許憑著信念,帶著微笑走向未知的一端。
看著書裡的一字一句,在我有限的生命裡,那些已經不存在人世的人們,被記憶召喚回來:有些非常親密的,我跪看著她從眼角流下最後一滴淚,然後,慢慢地你知道所有標誌著生命跡象的那些細微消失了,她離開,沒有任何話語;有些我來不及說聲再見,見到時是他們熟悉又陌生的臉,死亡帶著清晰的印記,留在他們些許坦露的肌膚、傷口上;大多數的他們,我總只能望著他們更為青春時期的遺照,聽著認識不認識的人們誦念祝禱或者悲泣,默默的跟著隊伍,聽泥土落在棺木上,或,目送他們進入火葬場。
看著書,我在想,如果能有一次,我能清晰地陪伴並且一起經歷這個旅程,我會不會更理解死亡一點?更堅強一點?「這一刻我們謹慎地希望,有一天能為自己和所愛的人的死亡做好準備,然而下一秒鐘,這種希望很可能隨即轉化為對死亡的恐懼。……與將死的人打交道可能成為生活的常態,但它絕對不會成為例行公事。里卡臨終關懷醫院的一位護士說:『你以為你會硬起心腸,但是正相反,你會變得軟弱』」(p29)而的確,23個案例中,多數是帶著對死亡的不安與恐懼離開人世。若是不能安撫走向死亡的恐懼,那麼,臨終關懷的目的何在?
相對於臨終病人們的生命故事,缺席的或許是這些醫護人員的心情與心聲。從書中的後記裡,我們看見德國的臨終安寧醫院是以減緩臨終病人的疼痛為目標,除此之外,醫院的醫療團隊,除了醫生、護士,還包括了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社工師,以及復建治療師等等,作為病人的日常護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上的支持。他們工作的最高目的,在於促使社會正視與瀕死病人的互動,讓死亡,不再是禁忌。那麼,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台灣的臨終照顧的推行與歷程、目標與理念、實踐與差異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透過大塊文化的促成,我們這場書友會邀情到安寧照顧基金會的執行長張嘉芳與我們分享她的臨床經驗,談台灣的臨終安寧照顧,以及它存在的目的與意義。
我深深希望,你們能夠看到這本意義非凡的書,以及非常難得的臨床照顧分享。
時間:6.21(六)3:30pm~5:00pm(powerpoint播放、座談)
講者:張嘉芳(安寧照顧基金會 執行長)
費用:150元(可獲抵50元飲料折價券,50元書籍折價券各一張),收費目的請參閱網站說明
人數限制:22人(額滿可預約候補),現場開放2名入場。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地址:永和市竹林路179巷20號1F
電話:8925-1920
傳真:8925-1910
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這本書
昨天剛好我在榮總的誠品生活廣場裡
坐在地上看完了
在等待看診的漫長過程中
邊看的時候,掩不住內心的激動
這些天「死亡」這件事離得實在太近
一個禮拜7天有4天都在跑醫院
近得還來不及細細體察自己的心
就又冒出更多更多的情緒
雖然現在不確定自己當天是否有空
但還是希望先報名
如果到時時間不允許的話
再提前打電話過去取消可以嗎?
報名+1,非常感謝。
Dear, 沒問題的,有需要隨時找我們:)
給你好多好多的祝福和鼓勵(抱)
謝謝留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