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3/7/2020–2/6/2021,每月第一個週六*,晚間7:30-9:30
*標星號的月份因應連假調前或調後
課程進行方式:歷史、賞析+聆聽,啊,要Q&A也可以啦
費用:單堂350元 / 任選六堂 1800元 / 全年十二堂 3500元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343aab5e135c2817046
(或點選全網頁最底下也可以填寫噢)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講綱:
3/7 簡約不簡單:極微主義/黎時潮
5/2 從巴洛克到浪漫主義,從古樂器到現代樂器/高浩涵
6/6 我黑我驕傲!――黑人權力運動對音樂與文化的影響/陳涵
7/4 爵士標準曲誰規定的?!談JazzStandard/蘇重
*7/25 (原4/11場次) 2020生化人太空漫遊——談德系搖滾 Kraut Rock 對機械化與電子聲響的迷戀情結/Ricardo
8/1 秋葉(Autumn leaves)——現代爵士樂手的即興想像/黎時潮
9/5 律動、放克與靈魂爵士樂(Groove,Funk and Soul Jazz):從哪裡來,往哪兒去?/小威老師
*9/26 歌劇:從法國自然主義到義大利寫實主義/林伯杰
11/7 歡天喜地辦喪事:美國西索米怎麼變成流行音樂主流?(就是紐奧良到搖擺大樂團的故事啦!)/沈鴻元
12/5 大什麼大?樂什麼樂?團什麼團? 一次搞懂爵士大樂團!/蘇重
1/9/2021 當新科技遇上古典樂——新一代古典音樂家如何「瘋玩」古典樂/高浩涵
2/6/2021 廿一世紀的流行音樂,第一個二十年——從Vaporwave到Art-Pop的崛起趨勢/Ricardo
*四月份場次已延期至7/25舉行;十月份場次遇兩個連假往前調為9/26
課程內容:
➤ 3/7 簡約不簡單:極微主義/黎時潮
簡短的重覆片段、不知不覺中的旋律變化、建構氣氛而不是作品、由閱聽者自行補足細節,從極微主義 Minimalism 開展的簡約音樂 Minimal Music 用最少的變化,傳達了大量概念;其系譜與發展,已經是了解廿世紀現代音樂必須熟悉的重要分野。此次將從起源到目前在各音樂領域的發展,做一次回顧與巡禮。
➤ 5/2 從巴洛克到浪漫主義,從古樂器到現代樂器/高浩涵
從古典音樂發展與宗教、君王到人民之間的關係說起,以及從古樂器到現代樂器的差異。
➤ 6/6 我黑我驕傲!——黑人權力運動對音樂與文化的影響/陳涵
當 1960 年代尾聲,美國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逐漸取得成果,非裔美籍人民獲得普選權以及其他公民權利時,社會運動進入了另一個階段。政治領袖 Stokely Carmichael(Kwame Ture)喊出「黑權(Black Power)」口號;靈魂/放克教父 James Brown、大祭司 Nina Simone 分別唱著〈Say It Loud (I’m Black and I’m Proud)〉、〈To Be Young, Gifted and Black〉,自此開啟了強調族群認同、自尊的黑權時代。而黑人音樂(Black Music),始終呼應著當時的非裔美人社群、政治,至今亦然。講者將從影響深刻的組織——黑豹黨、伊斯蘭國度、基督教浸信會……等,以及數名重要領袖/學者如:Huey P. Newton、Louis Farrakhan、Jesse Jackson、Angela Davis、Assata Shakur、Cornel West……等人為引,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切入非裔美國文化,並從中整理出他們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
講座將觸及以下議題:
#自尊 #暴力 #大量監禁 #自由 #愛
➤ 7/4 爵士標準曲誰規定的?!談Jazz Standard/蘇重
差不多剛好十六年前,二〇〇四年一月的時候我寫過一篇〈爵士樂標準曲〉,文章的開頭,我是這麼說的「爵士標準曲」:在討論爵士樂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聽到或是看到人家說:「這一首standard如何如何?」、「唱片裡收錄了〈Autumn Leaves〉等標準曲目」之類的語句。
「標準曲standards」這個名詞常常出現,好像很熟悉,卻又講不太清楚,大家也許知道很多有名的歌像是〈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My Funny Valentine〉、〈Night And Day〉、〈Round Midnight〉等等都是標準曲,但是到底什麼是「標準曲」呢?
在聽爵士樂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許多歌曲,包括剛剛列出來的這幾首,經常重覆出現,細心一點,還會看到熟悉的詞曲作者名字:柯波特(Cole Porter)、喬治與艾拉蓋希文(George & Ira Gershwin)、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等等,這些標準曲和標準曲作者,在爵士樂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先等一下,世界上,根本沒有「標準曲作者」這玩意兒!」
說起來,儼然雲裡霧裡,玄妙高遠,那到底怎麼樣呢?當時那篇文章當中,我說:「有空再來跟大家好好說說爵士樂標準曲。」
現在有空了,十六年後的二〇二〇,七月,在小小書房。
➤ 7/25(原4/11場次) 2020生化人太空漫遊——談德系搖滾 Kraut Rock 對機械化與電子聲響的迷戀情結/Ricardo
一九七〇年代初的Kraut Rock從德國崛起,相對於當時以英美樂團為主,正努力朝著與爵士樂、古典樂融合一起的搖滾樂發展,德系Kraut Rock的出現無疑擴展了搖滾樂的藝術廣度及前衛搖滾聲音多樣化的可能性。這些德系樂團不再追隨英美的發展,反而另闢蹊徑朝機械化和電子化的聲響專研,他們一面承接廿世紀早期學院電子作曲家的聲響,另一方面同時在主題上加入了自己新的想法,關於虛無空間、蒼穹太空乃至太陽、星球及宇宙的聲響探索。他們適時的應用剛出現的電子合成鍵盤與類比合成器,打破制式的商業曲式結構,以大篇幅的作品尺度描繪未來的景象。即使他們未曾在商業流行體系中獲得應有的注目,但他們的音樂卻深深影響了一九八〇年代初期的後龐克運動、工業之聲甚至一整個一九九〇年代各流派的發展。
➤ 8/1 秋葉(Autumn leaves)——現代爵士樂手的即興想像/黎時潮
秋葉 Les feuilles mortes 有超過兩千種不同版本,是史上變異最多的歌曲。在這當中,出自爵士樂音樂家的版本超過一千五百種,為何此曲如此受爵士樂手青睞?其樂曲結構有何特殊之處?我們將藉此探看現代爵士樂手如何展現即興技巧。
➤ 9/5 律動、放克與靈魂爵士樂(Groove,Funk and Soul Jazz):從哪裡來,往哪兒去?/小威老師
大約是一九四五—一九六五年間,美國各大城市黑人社區裡最有音樂天分的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爵士樂手。在那個現代爵士樂興盛年代,唱片的消費群有兩大主力:白人大學生(或知識份子)和黑人。而後者的購買量又比前者大得多。
在當時,如果你走進紐約哈林區或是芝加哥南邊的社區,不難發現家家戶戶至少都有一個知識豐富而又認真的爵士樂迷。他們的耳朵相當靈敏,絕對可以與你滔滔雄辯薩克斯風手Harold Land和Booker Ervin的不同,或是仔細分析鋼琴手Bobby Timmons與Kenny Drew的差異。
本次的講題將聚焦於爵士樂最迷人的特徵:律動感(groove)——以此一概念作為起點,舉放克(funk)及靈魂爵士(soul jazz)為例,說明這兩種音樂類型的「藝術」/「娛樂」雙元特色,並試著解釋,為何爵士樂的「律動」概念至今依然深深影響當前各種當紅音樂(例如:club jazz, hip hop, neo soul)的表現?
➤ 9/26 歌劇:從法國自然主義到義大利寫實主義/林伯杰
歌劇四百年,故事取材與西方文學的發展緊緊相扣,從最早採用希臘羅馬神話與英雄帝王史實,接著浪漫主義興起,開始轉向王子公主般的夢幻情節。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誕生,比才的歌劇《卡門》就是最佳代表作,進而影響了義大利發展出許多寫實主義的歌劇傑作,諸如《鄉間騎士》與《丑角》,歌劇不再只是風花雪月的吟詠,蛻變成有血有肉的吶喊,透過達人講解與精華演出片段,帶您一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歌劇世界。
➤ 11/7 歡天喜地辦喪事:美國西索米怎麼變成流行音樂主流?(就是紐奧良到搖擺大樂團的故事啦!)/沈鴻元
有幾個人物你應該認識。一個在妓院彈鋼琴的傢伙,因為彈得好,賺了很多錢,蛀牙了乾脆叫醫生用鑽石替他補,他是Jelly Roll Morton。還有個頑皮小男生,拿著撿到的土製手槍朝天亂開,警察問他生辰八字,他不知道,索性用美國國慶當自己生日,他是Louis Armstrong。後來還聽說他讓美國總統尼克森用空軍一號載了一卡皮箱回美國,謠言表示裏頭裝著大麻……。
莊園裡種棉花的黑奴,採石場裡敲石頭的受刑人,怎麼創造出爵士樂最重要的概念:「呼喚與回應」(Call & Response)?
傳說中的紐奧良巫毒女祭司Marie Laveau(1794~1881),死後下榻「聖路易一號公墓」(St. Louis Cemetery No.1)。據說在她的墓陵上畫三個叉叉(XXX),繞著走三圈,加點咒語什麼的,願望就能實現。巫毒教對早年美國南方的黑人社群影響極大,舉個簡單例子,本應莊嚴肅穆的「喪禮音樂」,在紐奧良聽起來卻快樂搖擺,怎麼一回事?!
薩克斯風大師Charlie Parker喜歡吃雞肉,綽號「菜鳥」(Yardbird,「家禽」才對)即奠於此。都說黑人愛吃雞肉,原因為何?紐奧良經典菜餚「什錦燉飯」(Jambalaya)和爵士樂的即興對尬又有什麼連結?美國南方黑人社區裡傳說中的「靈糧」(Soul Food),絕對跟你的想像不一樣!
➤ 12/5 大什麼大?樂什麼樂?團什麼團? 一次搞懂爵士大樂團!/蘇重
改寫一下中文維基:
「大樂團(英語:Big band),又譯為大樂隊,是演奏爵士樂的大編制樂團,爵士樂大樂團第一次流行是在美國,一九三〇年代初到一九五〇年代末,當時又被稱為「搖擺年代」”Swing Era”。大樂團的編制通常有十到二十五位樂手,包括演奏薩克斯風、小喇叭、伸縮喇叭、鐵琴等等的樂手,通常還有歌手以及負責節奏樂器的樂手。」
然而,爵士樂大樂團可不止活躍於以上所述的搖擺年代,爵士樂大樂團後來經歷了時代的考驗,有許多變化轉折,靈魂放克、前衛實驗、流行通俗……,爵士大樂團事實上在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世界各地的流行音樂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十二月,我們來好好地談談爵士樂大樂團。
➤ 1/9/2021 當新科技遇上古典樂——新一代古典音樂家如何「瘋玩」古典樂/高浩涵
新世代的音樂家如何融合古典與創新呢?打破大家對古典音樂都很嚴肅的刻板印象,帶大家看看現在國際樂壇新世代火紅的小鮮肉和小辣椒們如何顛覆你的想像、瘋玩古典樂!顏值高、技術好,保證好看好聽又好笑。想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又怕無聊想睡覺嗎?那你一定要來聽!
➤ 2/6/2021 廿一世紀的流行音樂,第一個二十年——從Vaporwave到Art-Pop的崛起趨勢/Ricardo
流行音樂跨過百年邁入一個新世紀後,究竟出現過哪些新的音樂類型?後搖滾?蒸氣波(Vaporwave)?還是未來放克?新一代的音樂創作者面對第一波網路泡沫化及後來網路社群的興起又該如何自處與運用這些資源與世界串連?幾乎從二〇〇〇年末在網路社群中出現新型態的視覺藝術類型都是藉由網路的網絡世界向世界發聲與宣傳自己的聲音,這些不再只是倚靠過去傳統的唱片公司製作發行,而是改採家庭錄音的方式進行,這無疑是顛覆過去唱片產業的產銷模式,且同時間在以MP3為首的數位音檔的內外衝擊下唱片工業又該如何因應變革?
當二〇一八年十月美國著名吉他大廠Gibson宣布破產時,似乎反映了過去搖滾樂器的消長,而搖滾樂的前途又是如何?事實上,數位化與數位音樂創作相關軟體的普及化已在過去二十年打破了許多障礙與藩籬,消弭了社會層級、種族與階級的限制,而這些種種的轉變無形間正好鼓勵流行電子音樂創作的成長與與影響。且讓我們在這短短兩小時內一起回顧廿一世紀第一個二十年的流行音樂。
講師群簡介(依筆畫多➤少,第三年順序我們來倒過來一下):
蘇重,樂評人,台北愛樂電台「布魯斯威力」節目共同主持人,藏酒論壇編輯總監,喝酒聽音樂,毫無節制,因為很肥,所以叫蘇重。
黎時潮,曾主持「台北爵士夜」,著有《爵士樂的故事》,只懂閱讀、聽音樂的老魯蛇。
陳涵,DJ/樂評,因喜歡音樂而成為舞者,最後一個正職工作是在 Agnes b. 唱片行推廣 Techno。失去唱片行後,以文字和 DJ 餬口至今。
高浩涵,NSO國家交響樂團講師,資深音樂企劃。
胡子平,綠卡多(Ricardo),人稱綠爸,音樂聽太多,講太多,大家都忘了他是建築師。
林伯杰,金革唱片音樂總監,樂樂文化編輯總監。
沈鴻元,台北愛樂電臺(FM99.7)節目主持人,爵士肥宅乙枚。
小威,現為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音響論壇「爵士唱片的故事」專欄作家。
報名請往這裡:
https://www.beclass.com/rid=2343aab5e135c2817046
看看上一輪音樂課的講綱:
https://wp.me/p9OlwJ-uv
(小聲小聲小聲)藏在這裡有沒有人會發現呢:為什麼是水獺君呢?問我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