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以名之的事物》|黃亞歷| 2010 | 10min | Color | Experimental | No Dialogue |
時間:12.26(日)晚間8:00~9:30
講者:黃亞歷(導演),虹風(小小書房店主,Instant Light譯者)
影片長度:《待以名之的事物》10分鐘、《物的追尋》22分鐘,彩色有聲。
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書可享全店書籍八五折優惠,其他商品全店九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 書可享全店書籍九折優惠,其他商品全店九五折優惠,並可成為成為會員;特價品不再折扣}。卡卡會員,小小志工群(書店志工、反折扣戰、電子報志工)免費入場。
人數限制:預約報名22人(額滿可預約候補),現場開放3名。
用我來傳真報名吧
10分鐘的一部短片,有何種能耐,不停地召喚出與之對話的內在記憶與思緒?幾乎從第一個畫面開始,那些沉澱在我生命裡層的回憶,突然被翻掘而出,驚人、神祕地湧至——時序被拉到一個與影片地點、人物、故事、季節截然不同的場景裡,眼前播映著黃亞歷所虛構的時光,而我在心裡流轉著自己虛實的記憶與故事。
而我在此,無法訴說亞歷的故事,我只能說,關於我的。
那一年在北國入冬,和一群朋友到鄉間的小島度假,夜間突然腹痛如絞,擼小舟朋友把我送到一個漆黑溫暖的屋。一大清早醒來,瓦洛加叔叔花白著頭髮低頭看我,一個來自東方的女娃,劈頭就問:「要不要來杯伏特加?」。嚇傻也同時醒了,瓦洛加叔叔端坐小屋窗旁的小桌,不遠處一個爐,爐上可架鍋具。桌上一碟醃黃瓜、地上一堆馬鈴薯,瓦洛加叔叔喝著伏特加我們啃著我這一輩子吃過的,最美味的醃黃瓜。胖嘟嘟的大嬸走進來,指揮我們這群年輕小兔崽削馬鈴薯皮,新採的馬鈴薯個個結實鮮硬,連薯眼看起來都和藹可親,削好,大嬸俐落地切大塊,鍋裡放入半凝結的雞油,油香立刻爆滿小屋的每一吋縫隙,耳邊,細油在鍋上,淅淅瀝如溪水般跳躍,不一會兒, 她把馬鈴薯塊丟進鍋裡,油聲倏然乍大喧雜,加水,又突地悶了下去,加蓋,說,20分鐘等水悶乾了就可以吃了。要翻嗎?大嬸給了個白眼笑著罵我傻女孩,沒事翻薯兒做啥?不用擔心它,一切都好得很。屋外陽光如刀般凜冽,寒氣從窗縫逼入,瓦洛加叔叔望著窗外一語不發,一口一杯酒。酒杯之間,他的大手放在桌上等待,指節櫛屈黝黑。問,黃瓜馬鈴薯自己種的嗎?久久,指著窗外不遠處的小地田,要吃的時候就去挖,水是門前井打上來的,清澈沁骨。那一日,我們學老人蹲在門前,看不遠處林間鳥兒穿出竄入,等光影從門前斜到田間,等人從小島上回來,鄉間的夜來得很快,冬夜的星群跟空氣一樣冰冷疏離,一群人上了最末一班公車往火車站,來送行的、喝了一天伏特加的瓦洛加叔看起來一點醉意也沒有,特別叮囑我:要再回來啊。
亞歷的影像,於我所召喚出的,乃是我在那個鄉間一日,或許未曾留意,卻已無法再次凝住的事物。雖然,信件往返裡,亞歷曾經提及,作為塔可夫斯基Instant Light的譯者,對於影像我應該會有一番詮釋,然而,無論是《待以名之的事物》,或者《物的追尋》,觸動我思索的並非是物或者事物本身,而是觀看(鏡頭,凝視,目光)與物(單純的物件、自然),以及人(生命、存在、記憶)之間的關係,從這三者架構出,從每個不同個體身上,所可能與之延展的故事。實驗短片自然無法以「懂」或「不懂」來分類,但如果要談每個人的感受、思索,甚至排拒、抵抗,那麼也許,你會從這兩部影片裡獲得許多。
時間:12.26(日)晚間8:00~9:30
講者:黃亞歷(導演),虹風(小小書房店主,Instant Light譯者)
影片長度:《待以名之的事物》10分鐘、《物的追尋》22分鐘,彩色有聲。
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書可享全店書籍八五折優惠,其他商品全店九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 書可享全店書籍九折優惠,其他商品全店九五折優惠,並可成為成為會員;特價品不再折扣}。卡卡會員,小小志工群(書店志工、反折扣戰、電子報志工)免費入場。
人數限制:預約報名22人(額滿可預約候補),現場開放3名。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永和市復興街36號)
電話:2923-1925 2923-1926
smallidea2006@gmail.com
黃亞歷
獨立製片作者
《物的追尋》
| 2008 | 22min | Color | Experimental | No Dialogue |
影片簡介
記憶中的事物如何向我們展現自身?
記憶如何細數時光中的點滴? 藉由一次又一次凝視與諦聽,
生活當下與過往記憶將逐漸地相互映照與湧現。
《待以名之的事物》
| 2010 | 10min | Color | Experimental | No Dialogue |
影片簡介
建基於影音間的詩性連結與非因果性邏輯,褪去物體的實用化 、功能性,觀照現實中事物的原初狀態,經由對微小細節的漸次感知,編織多重的詩意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