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10(六)晚間7:30-9:00
講者:郭明珠(作者,紀錄片影像工作者)、賴吳明(士紙老工人)
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書享全店書籍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全店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其他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卡卡會員免費入場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永和市復興街36號(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搜尋「士紙」,跑出今年八月的新聞「掏空3億資產 士紙董座陳朝傳遭起訴」,蘋果日報的報導則是掏空上達4.5億。但我想要找的不是這個。再輸入「士林紙廠」,跑出「紙場1918」,也就是士林老紙廠的所在地,但為什麼它會從一個紙廠,變成一個展覽場地?在「紙場故事」的頁面裡,只說了「隨著生產重心的轉移,老紙廠逐漸褪去昔日的繁華,默默佇立在城市一角。」,但,這跟我所知道的版本,似乎有所差距。
再輸入「士紙,關廠」,跑出一本書,以及苦勞網不離不棄的一些報導:2004年,距士林紙廠關廠已經六年;三年後,2007 年,即是《前輩勞動者紀念冊:士紙老工人老照片圖文故事集》出版的同一年,這群因為士紙關廠而失業的老工人,再度相聚。
廠都關了,在士紙度過了自己珍貴的青春歲月、黃金年華,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失去自身工作權的工人,經過這麼多年,希望透過這本書傳遞些什麼?
郭明珠,十六年前發起、籌組台北市產業總工會,跟士林紙廠有了初步的接觸,接著,1998年士林紙廠突然關閉,整個1990年代,各地陸續發生的關廠抗爭裡,士紙工會並未作激烈的抵抗,是因為,關廠的工人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與賠償嗎?2006年6月,郭明珠開始陸續訪談一些士紙老工人,塵煙的歷史與故事,才慢慢浮出檯面。
在象徵士紙的老煙囪被推倒,引起離散的工人一陣唏噓嘩然,北市產總工會跟士紙工會討論,提出要在老紙廠設立勞動公園,邀請老工人一同參與公園的規劃與設計之時,這一步的行動,要爭取的又是什麼?
士林紙廠的例子,總讓我想起深圳華僑城,明明曾經是一個又一個的廠房,週邊顯然是當年工人的宿舍,當它在時光中逐漸荒廢,而後被包裝成文化創意園區,過去的一切,只剩下廠房的名稱時,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相似的例子,比如華山酒廠,以及,松山菸廠,以及許多,曾經命繫整個台灣勞動歷史的場域,都這樣,一個一個被剷平,消失。
甚至,很多人會覺得,都市土地如此珍貴,保存這些荒廢的工廠,要幹嘛呢?對於我們,對下一代的意義何在? 我想起猴硐,會踏進那裡是因為貓,怎麼也沒想到,震撼我的,卻是煤礦博物館。
這一場座談會,將邀請到作者郭明珠,以及工人朋友賴吳明先生,來談談士紙這一路的歷程,參與口述史計劃,對於勞工運動者、勞動者的意義;而這份紀錄,對於台灣的勞動文化,有何珍貴之處,則有賴於每一位參與座談的朋友,親臨感受、思索。
郭明珠
出生於台北社子島,1990 年大學畢業後就在基層工會工作,投身社會運動20年,從2005 年開始接觸紀錄片,嘗試以勞動文化的影像與文字紀錄作為運動實踐以及社會對話的練習。
作品年表
2006「台北非常女」紀錄片製作
2006 紀錄片「三代不同堂」導演
2007 紀錄片「環亞飯店工會罷工紀錄片」導演
2010 紀錄片「天線寶寶之停車暫借問」導演
2010 紀錄片「熄燈之後」導演
賴吳明先生
民國42年5月13日生,民國66年4月22日進入士紙工作,在關廠後隔年,88年2月1日遭資方以人力精簡為由資遣,在士紙工作年資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