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8.2(五)晚間7:30-9:00
主講:陳小雀(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2415f95d28af2101ec7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沙貓貓:有些書會出現在我們所閱讀的、鍾愛的作家的書寫裡,然而讀者卻不一定有機會讀到它們——通常是絕版,或者缺乏譯本。前者的話,毅力堅定的讀者可能會上天下海尋找它們,後者,就只能閱讀原文版本。麥爾坎.勞瑞(Malcolm Lowry)的《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屬於後者,然而,這部傳奇的經典小說,即便是英語系讀者,翻開書往往也仿若跌入密林深處般,寸步難行。
小說的主線很簡單:從「事件」後的一年揭開序幕,然後從第二章,返回一年前事件發生的當天,短短十二個小時內所發生的事。
十二章節一共四百三十頁,因而,這本稠密度有名高的小說,其密度將發生在情節之外:角色的內心、思緒、意識,分秒徘徊、湧入大量的回憶、想法、獨白與對話。
地點是墨西哥兩座知名的火山,波波卡特佩特與伊斯塔西瓦特爾山谷底間的小鎮夸恩納華克(Quauhnahuac)。
主要角色是已經辭去公職的前英國領事/酒鬼傑佛瑞、離婚但又復返的前妻/電影女演員伊芳、領事的弟弟休、領事的老朋友拉呂爾、同樣也是酒鬼的醫生維吉爾。故事情節是:前英國領事傑佛瑞在英國與墨西哥斷交之後,辭去公職,且陷入嚴重的酒癮,他的妻子絕望之餘,與他離婚,然而,伊芳無法忘懷曾與傑佛瑞的一切與對兩人幸福的嚮往,一年後,再度回到夸恩納華克。與此同時,不久前來夸恩納華克找傑佛瑞的弟弟休,得知伊芳回到墨西哥之後,決定離開,因此,讀者在這條時空軸線上所看到的,是一趟復返的旅程,也是一趟亟欲逃離、渴望重生的旅程。
人們為什麼離開?為何回來?又為何要回來之後,要逃開?
在小說的一開頭,其實已經揭露謎底:「沒有愛,我們無法生存下去(No se puede vivir sin amar)」。
但倘若,因為某些原因,在生活裡,失去愛的能力了呢?
《火山下》的傳奇性,我想有幾點:一是,這是一個英語系的作家,以墨西哥為背景,卻驚人地讓你感受到墨西哥地景、自然的魔性、政治與社會的複雜之書。他的精細描繪與糾纏繁複的筆法,讓我不時想起波拉紐(Roberto Bolaño)(我常常要提醒自己,這是一個英語系的作家,太強了)。
而此書另一個驚異之處,是,一個作家,到底要如何讓讀者確實地一起深陷迷醉酒海、荒涼廢墟?因為,在這個火山底下的山谷間,角色所處的時刻,是西方殖民的一切都將成為廢墟與過往的交叉點,而勞瑞用上了驚人的筆法與敘事技巧,讓讀者同主角在滿懷希望與絕望,在愛與自責之間,在留下與離開之間,進退維谷。
再一個傳奇性是,這部小說之難讀,是有目共睹(?)(大笑)。勞瑞花了十二年才寫完這本書,一開始被英國出版社冷淡地拒絕了,並要求他大幅度修改。勞瑞在法文版序言裡提到,小說長成這個樣子,都是有用意的,譬如第一章通常是奠定讀者印象基調的章節,而出版社所讀到的這一章,非常冗長、荒涼,兩個老男人酒鬼的對話讓人摸不著頭緒,等等。
但熟練的讀者肯定會知道,從這裡,預示了所有未來章節的一切,只是我們還猶如身處大霧之中,看不見方向。而我們理當會期待,「當迷霧慢慢散去,若我們,能跟隨著角色進入他們的內心……」這正是這部小說迷人之處,因為,正常來說,讀者對於上述的期待會發生,但在這本書裡,有點困難——因為,我們要進入的是酒鬼之心,透過醉鬼領事的目光、思緒來看待的這個世界,會與所謂的「正常人」的世界差距多大呢?
真的,難以想像的震撼。勞瑞說:「我內心最真摯的想法是要創造一部具開創性的小說,以及寫一個真正關於酗酒者的故事。」
若有讀者還記得、若你曾經讀過《裸體午餐》,一個真正關於毒癮者的故事,那麼,你大概可以稍微想像,《火山下》所給予我的撼動。
事後看來,我想勞瑞的堅持是對的,照英國出版社的要求來改的話(小說最後的法文版序裡有說明出版社提出的幾項要求),應該會變成一本普普通通的異域愛情小說,時間過去,也將被沖刷掉。而這部維持著原本的繁複枝節、夾雜大量多樣敘述方式、聲音、視角的小說,它的評價,也像火山ㄧ樣,慢火熱熬地逐漸被評論家、讀者注意到。
這次的講座,邀請到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的陳小雀教授,來為我們導覽這部小說,希望透過講座,讓讀者對於《火山下》裡所處的歐洲與墨西哥社會與政治情勢、這部小說裡的墨西哥文化與節日傳統(小說環繞著墨西哥的亡靈節展開),有一些基礎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