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松明老師部落格:龍眼樹下
時間:11.23(日)晚間7:30-9:00
講者:吳松明(畫家、版畫家)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書享全店書籍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全店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其他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沙貓貓說:
年初,松明老師的新書《微小的事物》出版時,曾經來小小舉辦了一場書友會。當時,我們就知道年末,他有另一本文字書會出版,非常期待。雖然《微小的事物》是圖文集,主要收錄他的版畫作品,不過也有搜進一些比較短的散文。當時看過書之後覺得,作為版畫家的松明老師,文字功力竟也如此深厚,幾篇短文看下來,有一種不過癮的感覺。
總想要再探進更多的細節,尤其,在那些一刀一刀刻出來的版畫背後,有許多回憶與故事吧。
我記得《割稻》(2013)那一幅。實在是看呆了。好難想像木版畫要如何刻出那種稻桿、稻穗柔軟的幅度與曲線,微微彎腰的稻穗,閉上眼睛,好似可以聞到風一陣陣吹來的草味與稻香,想像它將被收割,鋪滿曬穀場,烈日下,農人戴著斗笠,一排一排地耙梳,翻理。這些圖像,哪裏來的呢?
松明老師說,他的故鄉在澳底,是一個小漁村。以現在熟知的行政區劃分,即是貢寮一帶。貢寮,現今它可是以核四廠所在地而聞名(嘆)。貢寮產稻嗎?嗯,貢寮曾經擁有百年的水梯田歷史,跟台灣大部分的農地一樣,因為政府的休耕政策而荒廢。松明老師在《丹裡的肖像》裡寫到刻這幅版畫的一些回憶。他提到,當時開始刻製這幅「割稻」後沒多久就準備搬家,因此,刻了一半就放在牆角,三年後才又開始重拾這幅版畫工作:「我一邊刻著木板,彷彿聽到稻叢背後響起一把一把的稻稈被鐮刀割斷的唰唰聲,同時也想起從小跟爸爸一起在田裡彎腰埋頭割稻的情景,聽著他那迅速利落的割稻聲往前推進,我老是跟在後頭慢半拍,然而望著那一大片稻田不知多久才能割完,總是得繼續低頭先把腳跟前的稻穗一把一把地割去。」(頁117)
父親已經不在,田,也早就不耕了。
相處起來非常隨和的松明老師,總是無私的分享許多他所見、所聞,第一次談到他的故鄉在貢寮時,我們聊的也多半是他在準備自己的作品時,去哪裏寫生、畫畫的情況。倘若不是因為《丹裡的肖像》一書中,松明老師寫到許多家鄉的回憶,我恐怕很難從與他的平日閒聊裡發覺,故鄉不得不的轉變,那種無奈與憤怒的情緒,讀來依舊強烈:「也許我們的政府官員看準了澳底是個偏僻的小村落,人口不多,聚落分散,教育落後的鄉下地方,在這裏蓋核電廠比較沒有阻力?對許多一輩子種田、討海的村民而言,除了勞力過活,很少人讀書識字,一輩子也沒聽過核能是什麼東西。在那個絕對服從領袖的時代,當政府通過在鹽寮建造核四廠的計畫,村民只能默默地接受土地徵收條件,更沒有人知道在這片土地上即將蓋一座核能電廠。」(頁123)
對我來說,作為版畫家的松明老師,理當是一個有點距離感的藝術家,然而,這本書裡的藝術家,在回憶自己的出身、就學、父母、親友、家鄉種種瑣事時,在眼前的一字一句,都使得他成為擁有一顆熱騰騰的心臟的,樸質的人。跟隨著那些回憶,在閱讀的時候,有時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情緒湧上,淚在眼眶打轉,譬如他與母親的相處,他提到說,作為一個畫家、藝術家,他很難跟母親解釋這個行業的人要如何營生,母親擔心他不工作光畫圖,在電話那頭哭出來:「啊!你畫圖要吃什麼?……」
我很喜歡這本書裡,松明老師質樸而深入地探進自己與家鄉的種種情感與糾葛之中:寫陪伴父親就醫的情形,寫母親的拿手菜,寫家鄉鄰里的人物、親友故事……等等。一起來聽松明老師談這本書的創作與家鄉故事吧!
11/23是星期日說~是六還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