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視角 x 公共哲學 = 最會說故事的法蘭西院士
米歇爾.賽荷,對人類文明展開全盤反思!
汙染,原來不只是自然環境的問題,也展現了人性之惡?
時間:11.11(三)晚間7:30-9:00
講者:陳榮泰(本書譯者)、
主持:黃上銓(編輯)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書享一般書籍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特殊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
活動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02-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主辦:群學出版
沙貓貓說:幾乎是一翻開書就被牢牢吸引住目光,幾乎是一路嘆息、讚嘆、簡直可以說是膜拜著讀完。要讀完它並不困難,讀完了,還想再翻開最初始的篇章,一頁再一頁重讀,一頁頁,享受(是,是享受)腦海裡被米歇爾.賽荷的文字盈溢、流動的感受。可是,眼睛只是「看」、「讀」,那些文字留不下來,我必須在段落間畫線、在紙頁邊緣做上記號,那些文字才逐漸有了「我」的氣息於其上。
賽荷會說,我藉由「標記」、「弄污紙頁」這樣的方式,「佔有」了這本書。這本書,是我的了。
「佔有」,賽荷從一個很容易理解(但我覺得也很危險)的角度去談佔有:「生物藉由玷污,以取得或保存自己的東西。」(頁8)他從動物的習性去談,談動物如何以排泄物界定並描繪出屬於自己的邊界,「『乾淨』反而就意味著尚無明確的所有者」(頁9);談人類的佔有如何從從家室到農田、從田野到國家,開始將邊界擴張——「我們的法律,雖起源於動物生命與行為,卻會慢慢從獸性拔除、脫離、解放開來,一點一滴地,到最後我們也許會忘記這些來歷,以便產生一組常規或文化規範。」(頁17)
這些規範,便成為人類文化裡用以「佔有」的工具,譬如:商標、姓名、標誌……書裏還有提到非常多類似的工具或符號——那種種能認定「你」佔有你這個人的東西(笑)。現今,缺乏這些工具或符號,你要如何證明你是你自己呢?
但,這樣的演變是如何而來的呢?
其實,這樣介紹這本書實在非常無聊。因為,書很好看,可以說是處處都想讓人「做記號」的一本書,因此,要「談」它就顯得相當困難——我們無法借用賽荷詩意的語言來談論這本書,只能從他給出的許多線頭,抽幾條線頭來談。因而,對於由譯者主講的這場書友會,我是相當期待的。
一來因為賽荷在書裏大量地使用文字的根源作為思考的根基,譬如整整用了九頁來談幾個表達「所有關係」的詞語:「『Avoir』(有)這個動詞在拉丁語中和『habiter』(住)同源。長久以來,法語就反映了窩穴和佔據,以及居所和擁有之間的深刻關係。我住,故我有。」(頁18);或者「『lieu』(處所)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字有個高貴而罕為人知的字源,拉丁文的locus,指的是女人的性器或生殖器官:陰戶、陰道、子宮。」(頁20)
你看,這是賽荷敘述的其中一種方式,從這個詞語漫遊、回溯、刨根,再連結到另一個詞語,藉由不同的語言,將相似的、相關的意涵圍繞出來,讀來實在非常過癮。
講到這裏,其實我很想要說,不能再寫下去了,你們要看書,直接看賽荷的書。因為我就要把他書裡的詩意文字、驚人的思緒與角度都要毀了。《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污染世界》,書名看起來像是在談自然生態問題,翻開書乍看像是在談動物行為學,不過,沒過多久,你就會忘記該如何界定這本書這件事。最終,他確實要談人類失控的佔有慾這件事。而對我來說,最有啟發的,便是他切入的多重角度(語言學、動物學、人類行為學、宗教、歷史……你能想像的所有科學的線頭,他都像是順手捻來般隨意織就)、驚人的詩意語言,他流暢的論述,構成一幅幅難以令人移視的圖樣。
來聽聽譯者與編輯談談這本奇書吧。如果說,我重讀了這本書兩次、三次還是屢屢被震攝住,那麼實在很想聽聽泡在這本書裏這麼久的譯者與編輯,他們究竟如何看待賽荷,這位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相當陌生的歐陸重量級學者的作品。
講者說:
談到「汙染」,你會想到什麼?垃圾堆、噪音,或是核廢料?我們都以為環境汙染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但其實不然。人類很早就開始汙染世界了,就像動物一樣,卻也比動物更甚。古代君主濺下數萬人的鮮血以建立國家,其實與動物用排泄物圈出領地並無二致。而即使佔據了有形的物體,也無法滿足人類永無休止、持續膨脹的佔有慾。今天,就連普羅大眾的心靈,也都被資本家用炫目而空洞的廣告所攫取。汙染,正如佔有,早已從自然世界,蔓延到人文的領域。
哲學,雖然隸屬「文科」,卻也是一門綜合性、整體性的學問。在各個學科自掃門前雪、漠不關心彼此的氛圍下,賽荷,卻勇於另闢蹊徑,將看似只屬於自然科學的議題,延伸到社會文化的領域。在這條「跨學科」的道路上踽踽獨行數十年之後,在1990年,賽荷終於受到世人肯定,獲頒為法蘭西學院士。
台灣社會最近吹起了一股「公共書寫」的風氣,學者們紛紛透過網路文章,向大眾介紹各種學術概念。賽荷,則早在他的頭幾本著作,就開始實踐公共書寫的理想。學院術語「有不道德的一面:它排除了大多數人參與對話的機會」,賽荷曾這麼說。以說故事的方式,挖掘看似無關事物的關聯(如:動物圈地&人類建國),乃是賽荷的註冊商標。而如何跨越學科的藩籬、同時用文學敘事的筆法,向大眾傳達具有深層意涵的學術思想,正是當代的每位讀者或作者,都必須加以探討的課題。
【關於講者】
陳榮泰 大學念的是化工,不小心走進哲學教室後,發現自己喜歡與悖論糾纏,多過計算化學管徑的粗細,就又不小心踏進了「科技與社會」這個包山包海的學術世界。在學術界做了幾年打工仔,稍微接觸了一些翻譯與編輯的工作。結識一群嚮往自然農法的夥伴後,逐漸感到一切思考都要在實作中找到安身之所。為了重建自己與水、氣、火、地以及眾生的關係,目前正要開始一段與蟲鳥蛇蛙共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