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韻詩的海報在台中忠信市場
時間:5.6(三)晚間7:30-9:00
講者:張鐵志(文化評論者,前香港《號外》雜誌主編)
入場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書享全店書籍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全店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其他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卡卡會員、小小志工免費入場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復興街36號
(捷運頂溪站1號右轉,第一個洞右轉直走1分鐘)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沙貓貓說:不久前,鐵志要離開香港《號外》雜誌的消息引起版上一片嘩然。兩年多前鐵志要接《號外》時,我想,不只是我,台灣的許多讀者對於這本刊物可能沒有太多的接觸,但陸續刊出的專題,都受到相當矚目,台灣讀者的詢問度也非常高:「重新想像中環」、「左小詛咒與艾未未」、「在香港寫作」、「台南,最文藝的老城」、「導演:魏德聖、陳果、賈樟柯」、「誰在搞香港藝術」、「書店理想國」、「手造精神」、「新台北的轉身」、「想像新香港」(在這一期,亦回應香港的佔領運動),「香港的十種未來」……從這些主題看來,連結香港、台灣與中國三地的意味濃厚,我想,這是鐵志透過音樂去接觸、理解一地的文化根底與社會現實有極大關係。
對他來說,左小詛咒、黑鳥、交工、巴奈……等等,這都不只是樂團或樂手的名字,他們的音樂與鐵志一直關注的「憤怒之聲」有高度的聯繫。
2004年,《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出版,大體上從一九六O年代談起。對於許多熱愛搖滾樂的人來說,六O年代從來不曾遠離。
他們是:Bob Dylan、Velvet Underground、Joan Baez、Janis Joplin、John Lennon、Lou Reed、David Bowie、Iggy Pop、The Clash、Sex Pistols、R.E.M.、U2、Radiohead、Billy Bragg、Rage Against the Machine,還有許多,我沒列到,或者列不進去的名字。「1960年代是音樂、青年文化與社會反抗的有機結合,是搖滾樂的永恆迷思與永不熄滅的精神根源。1970年代承接六O年代的是:某些音樂類型表達了年輕人的焦慮並形塑他們的認同,而構成青年文化的一環;與六O年代不同的是:缺乏重要社會議題的支撐,這些音樂難以產生實際的政治效果。」(頁35)
但他也提到,七O年代末期「搖滾對抗種族主義」持續進入、影響八O年代的搖滾樂,這些對於社會現實、弱勢議題的關注,到九O年代分成幾支路線,在音樂型態上也有所轉變,譬如,電子樂。九O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新的青年不滿正在蔓延,音樂人和青年文化開始有機的結合。」(頁36)當他寫下這些曾經影響數個世代的憤怒之聲時,他也在書中自承,此書侷限在「白人、男性、英美」此一主題時,我想他同樣在關注著其他的性別、族群,不同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行動主體的憤怒之聲,同樣的在問自己:台灣的狀況如何呢?亞洲又是如何呢?
即便,六O年代對你不具有意義,即便,你不曾聽過黑鳥、達明一派、楊祖珺、李雙澤、交工、黑手那卡西、濁水溪公社、巴奈……還有許多我沒有列進去的樂團、樂手、創作者;即便,你根本對於音樂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那都沒有關係。因為,我想,或許你會知道,去年318學運期間出現的抗議之聲,接續著,香港佔領運動、雨傘運動的抗議之聲,這些都不是一時之間蹦出來的,那是認同音樂創作與現實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認同音樂不可能自外於社會現實、不可能忽視土地與人民的痛苦、處境的創作者的回應。
我想,在你的心裡,或許也有一份名單。
居香港兩年多,在五月返台定居之時,小小邀請鐵志將這難得的經驗,以及關於香港的抗議音樂帶來與大家分享。他說,雖然是從黑鳥談起,但更多是聚焦在現在,譬如,黃耀明,譬如迷你噪音、黃衍仁,譬如my little airport、盧凱彤:people have the power,譬如何韻詩,譬如,台灣以及香港的島嶼天光,撐起雨傘。
歡迎你,一起來分享你的名單。
感謝分享!看上去不錯的活動哦!剛好是晚上,我下了班可以去看看啊!叫上幾個同事剛好一起吧!台南二胎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