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8.29(六)晚間7:30-9:00
講者:王鴻濬(作者,東華大學教授兼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入場: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
主辦:斑馬線文庫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443d705f392a24737bd
沙貓貓說:雖然書薄薄的,但是王鴻濬教授在書一開始所整理、爬梳的鹿野地方史,令我感受到微微的羨慕與期待。說臺灣有368鄉鎮市區、7760村里,如果都能有這樣一本地方史,該有多好。認識自己腳下土地的歷史,很重要嗎?
也許,正因為遷徙之故,時光厚度不足,因此會更加渴望知道自己所經過的街道、城市、街景、建築、族群的變化吧。
我有些朋友,或者因為書店認識的人們,很早就移居鹿野,雖然我還沒去過,但是對於這個地名始終抱有一份好奇:為什麼大家都往那裡去?我記得早年搬到鹿野的廖瞇,她的夥伴老斌是去種鳳梨,每年推出鳳梨果醬。為麼是鳳梨?我當時沒有多想。但後來才知道,鹿野可是被稱為「鳳梨王國」之鄉——而在此之前,鹿野遍植的其實是甘蔗。
而這都跟官方的移民政策有關。一批批從日本、臺灣島內移居鹿野的人們,皆與統治者的後山開發政策有關。
日本政府當年可是規劃了完整的移民村啊。看到王鴻濬教授在書裡畫出日治時期鹿野村的村落規劃圖時,忍不住嘆了口氣,學校、醫務室、會所等行政機關不用說,還有完整的公共建設:道路、自來水水道、煤油燈路燈、風呂(公共澡堂)、牛隻飲水池、神社、防火瞭望臺等等,「是當時臺東廳內規劃最完善的社區之一」(頁55)。不過,日本殖民之前,鹿野這一區原本就是阿美族、卑南族與漢人混居的聚落,所以,看到地圖有一個通往「咾吧咾吧社」的圖示,以及「咾吧咾吧派出所」,心裡不禁叨念著:這哪一族的啊。
當天一定要問問王教授。
地方史可以讓人多驚喜?像是我家櫥櫃裡還放著那包「紅烏龍」,是很偶然返回臺南時,在新美街的一間老茶行發現的,因為沒有在永和其他茶行見過,產地又是鹿野,一喝之下很喜歡,每次回臺南時就會去帶個一包。而「紅烏龍」,則是讀王鴻濬教授的這本書,才知道了它艱辛又傲人的身世。
從甘蔗、鳳梨到紅烏龍,鹿野真是個豐饒之鄉啊。
還有什麼呢?
還有就是,今天看到推特版上有人「抱怨」:是否他的友人都跑去鹿野坐熱氣球了,被好幾個朋友洗版。我笑了出來,真的是非常巧,當時我正翻到書裡談到鹿野引進熱氣球在鹿野高台舉辦的歷史。
然而,要活絡一個「偏遠鄉鎮」,背後其實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與加成:社區的、政府的、各個時期不同移居者的,生態的、環保的,歷史與新建的角力、短期與永續的拉扯……
從鹿野的地方史出發,這場座談將邀請王鴻濬教授更深入的為我們談談,鹿野在新舊移民之間、文化的凋零與復興、社區再造的風潮裡,有過哪些嘗試與歷程。
歡迎對地方史、社區營造、地方創生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