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16(五)晚間7:30-9:00
講者:行人編輯企劃團隊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CD、DVD、特殊商品皆95折優惠 ;特價品不再折扣)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走到文化路左轉直走到192巷巷口)
電話:2923-1925
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上大學離家之後,開始自行炊食,總是利用非常簡單的工具:鍋子就那麼一只,刀子一把、小不拉嘰的砧板(可能還是塑膠的),小烤箱……學生宿舍裡,學生生活的重點不在健康,通常是省事或省錢,因此,煮飯煮菜不求精緻或者味蕾到位,現在想起來,年輕時候的自煮所帶來的滿足感,應該是從「看得到食物」的料理過程,到你眼前的「料理」之新鮮口感而已——跟外食的油膩溫冷截然不同的感受。
隨著年紀增長,倘若,你對料理有了興趣,鍋碗瓢盆便開始增加,開始為它們區分用途,研究它們在不同煮食方法上的使用,甚至,開始講究材料——一把好用的刀、炒鍋、煎鍋、湯鍋、原木砧板、瓷碗瓷盤……在廚房器具市場上的品牌琳琅滿目,你總會想起,母親廚房裡那些大大小小的器具,有些,幾乎已經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
譬如,番紅花在這本書裡提到的竹蒸龍,我幾乎跟她有一樣的歷程,只不過,對於竹蒸籠的記憶,不是來自母親,而是外婆。外婆家有一個大灶,而且,灶中是燒柴火,這對我來說,這個記憶,真的是非常、非常魔幻,畢竟,我們成長的年代,那已經可以說是消失了的廚房設備。母親進廚房的那個時期,她用的是鋁製蒸籠,現在常見的不鏽鋼蒸籠,是更後來的事了。
前幾年試著做饅頭,突然,竹製蒸籠的記憶一湧而上。不只是竹蒸籠,還有竹篩子,用來搓一顆顆圓滾滾的白的、桃紅色的湯圓。我記得當時問了一位烹調達人,竹蒸籠好還是不銹鋼好,他說其實沒有差別,而且台灣潮濕,竹蒸籠不會保養的話,容易發霉。也曾經去材料行翻找竹蒸籠,多半都是中國製的,而且就像番紅花說的,看起來都很容易刮手。
對於竹蒸籠的不易保養,在《好日況味:9種生活工藝,看見餐廚美器》的老職人訪談裡,獲得了解答:
「做蒸籠要老竹,年輕的竹子太新鮮,做出來的蒸籠容易爛,用不久。[…]一般人以為竹蒸籠容易發霉、變形或者腐爛,蕭生育搖搖頭,『根本不會。只要使用之前,先用水充分淋濕或浸濕;用完以清水洗乾淨後,不要曬太陽,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風乾。不用裝袋,也不必塗油或做什麼特殊保養,好好收著,用上十幾年都不是問題。」(頁124)
看到這一段,眼眶都紅了。
在廚房器具的使用上,我沒有特別偏好品牌,或者老器物。但是,好用的器物,一定有它產製上的道理。這本書的編輯團隊,採訪了九種生活裡的器物:鋼刀、砧板、毛刷、鐵鍋、蒸籠、瓷碗、瓷盤、玻璃杯,以及陶壺。
除了訪問職人之外,每一種器物還專訪了生活達人在使用這些工具上的心得。這些訪談,對我來說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們不只解答了我長年在購買、使用這些生活器物上的許多疑惑,也讓我再一次讚嘆老職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與工藝結晶。就拿那個陶壺來說好了。我想你多少會有這樣的經驗,買到一隻倒茶時會從壺蓋漏水的壺——一隻茶壺有很棒的出水量,然後不會漏,這不是很基本的嗎?
但你會發現對於機器製造的茶壺來說,這不是最基本的,也許,對於大量產製的工廠或品牌來說,外觀、價格,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曾經用過一隻很棒的壺,那你就會知道,那都是製壺師傅的功力造就的。
這場分享會,行人的編輯團隊會為大家帶來這些職人的故事,他們為何要啟動這樣的採訪書寫計畫,要選擇哪些器物?從哪裡獲得專業職人的訊息……
最末,關於這些器物與職人的故事,我想,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基本上,大部分傳承數代的手工製造者,絕大部分的原料都是取自於當地,雖然也會有採用進口素材,不過,面對不同素材的結合與調整,都是這個島嶼職人一代一代累積下來的。
在這裡面,你也會看到,時代,如何改變他們,而他們,又如何調整,迎向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