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梅桂服裝公司)
時間:8.4(日)晚間7:30-9:00
講者:胡梅花(永和梅桂服裝經營者之一,繡花師傅)
費用:免費入場,敬請預約(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
主辦:尚忠義 大陳文化工作坊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2416015d3368e5538f8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沙貓貓說:十幾年來,小小嘗試著記錄、追溯永和的文史故事、開辦永和文史小旅行,請文史老師領隊的過程裡,有一個區域,我們始終只能透過梳理史料,沒法找到能夠帶領我們了解這個區域歷史的文史講者,而感到遺憾。那就是永和的大陳社區,主要座落在距離小小3.0不遠的,我們俗稱為永和新生地的地區。
被稱為「大陳人」的住民,乃一九五五年被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全島撤退來臺的居民。在導演馬躍.比吼的紀錄片《來去大陳》裡,記錄一段當年隨軍撤退、後來移居海外的一群大陳人,在撤退五十年後,返回大陳島的影像:他們找到當年故居所在,但現在住在那裡的人,對於此前的大陳島歷史,一無所知。
撤退來臺的大陳人,因為當時的政府政策,被分散到臺灣三十六個不同區域。離開靠海營生的島嶼,來到臺灣四散的大陳人,開始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藝謀生。
我第一次接觸到大陳人、知道有這樣的族群認同,即是這次主辦這場講座的尚忠義先生,他對於推廣、保存大陳文化,有著無比的熱誠與焦慮——熱誠,我能夠理解,因為那是他的母文化;而焦慮,則來自於這個文化、語言的逐漸消逝與失傳。他並非是永和大陳人,而是高雄,少年時期就在高雄跟著師父學做旗袍,有時聽他講起學徒往事,讓我也不免焦慮起來——這些事,應該有誰去記錄一下吧。
後來,小小有個學員就租居在永和新生地,她說,每次上、下班經過,看到、聽到大陳婆婆相聚、聊天,雖然聽不懂,但是她們的服飾、語言,姿態,好像是另一個時空走出來的人似的,對她們感到非常好奇。
因而,我們在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永和族群溯源》的書裡,便整理了永和大陳人的歷史史料,算是試著想要一點一點釐清永和複雜的族裔歷史,也因此知道了一些大陳的美食、工藝、語言,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美食的話,很多人都知道「周家年糕」,而那時,也曾聽尚忠義及學員談及,大陳人的刺繡很厲害。不過,無論是年糕,或者刺繡,對於大陳人來說都是營生、是牽涉到生存、餬口之事,因此,要放下營生,來辦個講座、談談文化推廣,恐怕很少會想到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這麼多年過去,我們認識的大陳,始終都接觸不到真正的「現場」,沒法聽到、看見現存的大陳後代,講述自己的故事。因而,當尚忠義先生來跟我們提要辦這場講座時,我內心其實是很激動的。我想,那是他多年奔走於同胞之間的成果,希望他所關心的大陳文化與技藝,能被更多人看見。
這場講座,是由永和梅桂服裝的經營者之一,胡梅花小姐主講。梅桂服裝是由胡梅桂、胡梅花、胡梅蘭三姐妹所創辦,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大陳島由於位居江浙地區,因此他們所學習的繡花風格,偏向蘇繡(《甄嬛傳》裡的很多都是蘇繡,服飾啊枕頭之類的)。蘇繡是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痕跡,繡工以細膩傳神為其特色。因此,從過去到現在,很多知名明星,如鳳飛飛、崔苔青、到現在的阿妹、羅志祥、Jolin,他們的舞台訂製服,很多都經過梅桂坊之手——手工刺繡的無可取代、珍貴在此。
永和新生地的大陳刺繡,曾有過全村都在從事繡花、繡珠工作的榮景,然而,正如同所有傳統技藝都面臨的當代挑戰:自動、機械化的時代,逐漸取代了手工;再者,一個繡花師傅的培育,可不是兩、三年的事。
開辦繡花工作坊、推廣、記錄繡花技藝與文化,或許,這個傳統的技藝,能夠從中找到新生、延續的更多可能性。
邀請你親臨、親眼見識,藏身在永和巷弄裡的這個傳奇繡花坊的功夫與故事噢!
*附上及人國小曾經訪問梅桂服裝的記錄:
http://pub.cjps.ntpc.edu.tw/~cni101001/DaCheng-ch/For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