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8.9(五)晚間 7:30-9:30
講者:吳介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2415fd5d2ef497c7f35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沙貓貓說:「中國經濟崛起之後,影響力遍及全球,帶來全球性的『機會』,也造成全球的『焦慮』與『威脅感』。中國政府近年挾其財力,善於利用資本與商業活動,利用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動機,包裹其統戰目標。因此,『以商業模式做統戰』已經成為其全球操作的利器。然而,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力卻不是均質的,它會因為各國的國家規模、國力,以及地緣政治中的位置,而產生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影響。」(吳介民〈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頁30,《吊燈裡的巨蟒》)
吳介民老師的這篇研究大抵到二〇一六年,然而,文章裡的案例與研究,其實從一九九〇就已經開始。「巨蟒」一書在二〇一七年四月出版,當時或許每隔一陣子我們會在媒體或社群平台上讀到相關的報導,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在二〇一八年底市長選舉之前,民眾的反應強度與廣度都不算劇烈,直到選舉結果出爐、美中貿易戰開打、香港反送中發生……這一切都匯聚向「中國因素」之時,警醒或者不安,才逐漸蔓延。
然而,「中國因素」究竟牽涉到哪些層面?
就已經整理、發表的研究報告或者已出版的出版品顯示,「中國因素」牽涉到的層面廣度驚人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甚至宗教等「全層面」。並且,不只是發生在臺灣,正如吳介民老師所提及的,「中國因素」是一個在全球各地產生不同影響力的現在式。然而,與這作用力相抗衡的反作用力,有哪些案例呢?
大家腦海裡會想起太陽花,對吧?
太陽花確實在案例研究裡被提出來,但值得我們警覺的是,在太陽花之前,臺灣民間已經有多次針對中國影響力介入的抗爭活動,諸如因為陳雲林事件引發的「野草莓運動」、高雄熱比婭事件、反旺中運動、鍾鼎邦事件,以及反服貿運動……等等(我在想,反課綱應該也是),但這些抗爭,在當時未能被整合入中國有意識的影響與介入行動,對於多數人而言,這些抗爭或衝突,可能很多會被視為與中國高度的經貿往來而引起的摩擦與衝突(講到這,我不免苦笑,跟哪一國頻密經貿往來會引發這麼多衝突啊?)。
我想起一件往事。很多年前,在民生消費這個議題裡,曾經有人嘗試拒絕「中國製造」,寫成了一本書,叫《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二〇〇七年,由早安財經出版)。Sara Bongiorni是一個資深財經記者,所以她很早就警覺,她的身邊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二〇〇五年,她決定來過過一年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看看。當時出版社以「全球第一本抵制中國的著作!」為行銷重點,這本書對我影響很深,算是我認真去思考、執行從生活裡排除中國製造的商品的開始。
但,的確很難,對吧?這個龐大的民生影響力,也意味著驚人的經濟影響力。
然而,中國究竟是如何成為影響力如此巨大的經濟體的?吳介民老師《尋租中國》裡,針對台商進入中國的運作模式與歷程進行研究,讓我不得不感慨,在中國崛起的歷程裡,臺灣,真的是幫了很大一把。
然而,中國在全球各地所介入的,不只是經濟面向而已,同樣的,也發生在臺灣。而全球效應的第一例,吳介民老師所提出的觀察,即是香港。一九九七年政權轉移之後,從二〇〇三年其實就產生了衝突與矛盾,到反送中,香港在地居民的抵抗成為全球焦點之時,也有一些網民提出: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香港政治?
今年初所出版的《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或許可以提供有這樣疑惑的網民答案,在「無聲」這本書裡,克萊夫.漢密爾頓所揭露的,即是中國因素在澳洲幾近全面覆蓋,影響、威脅澳洲民主的歷程。
然而我們還沒有失去,也還有機會,因此,這場座談特別邀請吳介民老師來與大家談談,「中國因素」涉及到哪些層面、如何運作、影響力與後果為何,並且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分析,讓我們能夠思考,接下來,應該要怎麼辦,怎麼做。
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