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書評:自縛之繭——致P
撰文:粱燕樵
(原文刊載於《小小閱讀通信 專刊:痛之書》,小寫出版,2018)
(《出走》書封授權:木馬文化)
《出走:諾貝爾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集14》
作者: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
譯者:汪芃
出版:木馬文化,2016
為什麼有些疼痛無法過去呢?有些疼痛是一次性的,它們過去之後,就會結痂。有時,據說在疼痛的傷害過後,那個部位就會變得比原本更加強壯,也更不容易受傷。
如果說有些疼痛是無法過去的,那麼其中一種,也許就是像艾莉絲.孟若在《出走》中描述的:「有根要命的針,插在肺裡,只要小心呼吸,就不會感覺到,但每隔一陣子,她得深呼吸,便會感覺到那針仍扎著。」
因為從未拔去,所以從未過去。但,這根針是從哪裡出現的呢?
在閱讀《出走》的諸篇故事時,你幾乎很難描述,造成最終那種籠罩一切、難以碰觸、使人彷彿窒息之失落的事件,確切來說究竟是什麼。這裡存在一個關鍵之處:相較於那些可量測的、理應更具影響力的事物,女主角們所茲茲在意的,往往是個乍看起來相當奇怪,或者,套用某篇故事中反覆形容的——「一件小事」。
她們無可理喻的糾結於此,而這種旁人難以理解的執著,往往就是造成最後那劇烈失落的根本源頭。
要理解這點,你必須知道:在過去與未來間存在某種聯繫,而每次前行,都意味著對過去的重新整理。在當下之既有狀態遭到打破的時候,它就像階梯,我們得以踩踏其上走向新的可能。但孟若筆下的角色往往並非如此,基於某種內在的脆弱、某種外援的缺乏,她們的力量,僅僅足以讓她們做出一次選擇,而後便全然失去繼續行動的能力。
因此,原本不過是小小的困境而已,不過是小小的、刺激你成長的戳弄而已。但當它降臨在女主角身上的時候,她們不是迎上前去,而是往後回縮,回到過去——永恆的、錯誤的「那一刻」。「那件小事」在那裡反覆發生,提醒著她們:是妳犯下的錯誤造成如此局面的。尖針即誕生於此,發現時已深刺體中,而她們在痛苦之下再也不願掙扎,甚至不惜吐出堅牢的絲,將自己縛在原地。
因此她們便永遠停滯在那裡了。所謂「出走」實則寫的往往是出走的失敗。她們跨出一步而又逃避,逃避後又將自己拽回。在這無限的循環中,便產生了無可釋然之痛。但她們是否知道呢?——或許更好的做法,是把針拔出,讓血流下?
★ 什麼是「小小閱讀通信」?
不定期發布藝文文章,透過達人們的第一手報導,讓你直擊藝文現場!他們的觀看與思考,將大大拓展我們的眼界。
★ 誰需要訂閱「小小閱讀通信」?
喜歡藝文訊息,渴望在工作與生活的夾縫中,仍能深度閱讀;想要突破臉書同溫層,不想看大家一窩蜂轉貼的文章;是個書訊狂熱者,深怕錯過每一本好書、新書、奇特的書、重要的書。
★ 喜歡「小小閱讀通信」的內容嗎?歡迎贊助我們!
你的鼓勵,讓寫作者們能夠繼續寫下去,而藝文工作者們的成果得以被看見,讓小小收到更多能量,持續關注出版、獨立書店與藝文創作領域。
贊助連結:https://p.ecpay.com.tw/163B5 (也可以掃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