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La lluvia amarilla)
作者:胡立歐.拉馬薩雷斯(Julio Llamazares)
譯者:葉淑吟
出版:馬可孛羅,2015
寫一座廢村的故事,理當是殘酷的。事實上,《黃雨》裡處處瀰漫著破敗、死亡、孤寂、鬼魂、癲狂。死亡佔據了生者的位子;當人從土地上退去,自然便恣野蔓鑽,取回人曾奪走的一切。面對這個孤寂老人的獨白,我應該要感到恐懼(確實,在濕冷的深夜,讀來特別感到寒顫),理當要覺得悲傷,然而,胡立歐.拉馬薩雷斯的筆,讓我想要挽回這一切。讓我的記憶回到每一個曾經被拋棄的屋子、舊居,想要撫平它的傷口,把殘破填滿,把樑柱扶直;讓我思考人為何離開那些生他養他的故鄉,把自己連根拔走;讓我想起曾經豐饒的村落,它為何生,為何走到盡頭。這是一本無法跟人共讀的書,但這是一本你會很想要跟人分享的書。會想要將它寄給你遠方的,你一直在意著的人們,告訴它們,米涅爾,一直都在你心裡,你不曾忘記的原鄉。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作者: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出版:南方家園,2013
「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拉美」一書首章標題,狠狠地點出我們現今所看到的拉美處境——她的貧窮,正是來自於她的富裕。豐饒的礦產、作物,土地一吋一吋被挖開,金銀、可可、咖啡豆、橡膠、蔗糖⋯⋯一船船地被運往歐洲,當時的殖民宗主國。殖民主用這些掠奪來的豐沛資產,推動了歐洲所需要的工業革命,購買王室所需的奢華物質。這個時期,整個歐洲因為從拉美快速暴虐地掠取過多的白銀,造成全歐的物價崩跌。
然而,來自當時中國對於白銀的需求,使得這些白銀有了「出口」。一船船的白銀,再被運往中國,用來換取昂貴的絲綢、白瓷——當然,無論是送去換的,或是換回來的,都是政府、王室、銀行、商人才能掌握的。富有的人因為掠奪與交換,變得更富有了。
「拉美」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讓讀者看見,拉美從16世紀以來,歷經兩波帝國主義的殖民與侵略,失去經濟以及政治獨立之後,想要從貧窮的處境翻身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