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邊,有一間書店〉
撰文:沙貓貓
在我青春年代的成長記憶中,我對台南運河這一帶毫無印象。騎車穿過我求學時期常走的西門路,從民生路一路往下,到臨河街時,周遭變得好陌生。轉進一條石磚路,一邊是運河,另一邊則分不清楚是樓宇的正面還是背面,烏邦圖(Ubuntu)就位於運河旁這條路的最末端。
網路上有人說,書店開在會聞到微微臭味的運河旁,但今天我完全沒感覺。河邊設有行人石座長椅,座椅與座椅中間,停放了許多機車。書店在二樓,一樓有三個年輕的女孩,正在討論要從哪一個角度拍照。鋼骨搭造的房子,一樓空著,還不知道未來是什麼。先我一步上樓的一個大姐,停在書店的玻璃門前,她伸手按電鈴。「咦,沒有營業嗎?需要預約嗎?」大姐驚慌地回望我:「啊……我不知道,可以自己進去嗎?我第一次來。」我從她背後伸手推門,門輕易地開了。從她的背影,我可以感覺到她的欣喜——踏進一間書店的喜悅,從她的腳步、體態散發出來。
左手邊先看到一大片頂至天花板的秀面展示牆,接著是很大的吧台區;右手邊分成兩部份,你會先遇到咖啡區,另一邊則是書區。書區整齊地坐立著許多中島書櫃,與咖啡區遙遙對望的整片書牆,則需登上兩階設計成蜿蜒如河岸的台階。書區散落著幾個客人。剛剛那位大姐,一邊逛著,一邊拿起手機到處拍著那讓她欣喜的書店美景。一個婦人,把鞋子脫下,赤腳站在書牆前專心地看書。一區一區的小平台是精選的新書:文學、人文歷史、科普、旅遊、生活、食譜;這些類別,在書櫃區成為放大版。專心站立看書的婦人,站在宗教類別前,從我進書店到趨近她身旁,都沒移動過。面對河是整面的落地窗,景框裡的河岸景致,靜謐地像靜物畫般。一個女孩背對著河,斜躺在角落看手機。一排雜誌矮牆隔開了書區與咖啡區,咖啡區裡幾乎坐滿。奇異地,咖啡區的人聲,就這麼簡簡單單地,被隔在書的世界以外。年輕的男孩離開咖啡區前,把書拿回小平台放。
我回到雜誌矮牆前,低頭拿起一本小小沒有的雜誌,抬頭,隔著玻璃,一個小女孩正要把一小塊蛋糕放到嘴裡。結帳的時候,剛剛的大姐正在吧台前問店員:「你們開很久了嗎?」另一個店員問我:「要不要加入我們的會員?填表就可以入會了。」離開河邊之前,我為書店旁的這條河留下了今天的雲,枯枝,安靜的大片河面。在河邊,有一間書店;在人們行走、居住、往來的街角,有一間書店,是多麽美好的事。
★ 什麼是「小小閱讀通信」?
不定期發布藝文文章,透過達人們的第一手報導,讓你直擊藝文現場!他們的觀看與思考,將大大拓展我們的眼界。
★ 誰需要訂閱「小小閱讀通信」?
喜歡藝文訊息,渴望在工作與生活的夾縫中,仍能深度閱讀;想要突破臉書同溫層,不想看大家一窩蜂轉貼的文章;是個書訊狂熱者,深怕錯過每一本好書、新書、奇特的書、重要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