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感想,關於小小書房加入永和社大所推廣的社區教育培力平台。但是突然要寫到這件事情,卻語窮了。
先從這個計畫案開始說起好了。「社區教育培力平台」是永和社區大學所承接的一個政府計畫案,這個計畫案的補助款非常非常少,以永和社大的人力,要來運作這個計劃案,是很吃力的。但是,他們期望能夠從社大走進社區,做更緊密的結合,已經是很久、很久都在努力的一件事情。這個社區培力平台的案子,對於社區工作的推廣與社區間的彼此串聯,是很有意義的。
小小很榮幸,能夠成為這個培力平台的學習站之一。
記得我們要開幕之時,許多讀者提出我們應該顧慮社區的需求,成為一家社區型的書店。那時候,我們的想法是:社區,究竟長什麼樣子呢?以社區為需求的書店,會是什麼樣的書店呢?
這個問題,回歸到,我們自身,在永和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對永和這個城市,具有何種觀感,進而才能談及認同感。
大多數跟我年紀相仿(年紀大一些、或小一些),租住在永和的這一輩人,並不把永和當作是自己的城市。多數的我們工作在隔岸台北,玩樂在台北,跟社區之間的關係永恆擦肩而過,鄰里長選舉的時候我們毫無關係,鄰里建設如何與我們也不相干。時間越長,我們與家鄉的距離越遠,但我們與我們居住地的關係,也沒有變得越來越近。
有些的我們或許想像著:有一天我們有自己的家了,我們會從那裡開始。
但是,就我所知道的,大多數人,其實也沒有那個「有一天」。於是,大家嚷著世間人情越來越淡薄,人心越來越疏離。
而我們繼續攤在我們的生活裡,無法可想。
改變我的,是進入永和社區大學之後。我想,也有很多人,從那裡開始有了改變。但是,如果社大將自己侷限在學校場域中,等待人們來發現、自我改變,那腳步就顯得太過拘謹而保守。所以,我想,與其這樣,他們寧願更主動的出擊,自己去接觸社區、將力量擴散出去。
小小加入的這個社區培力平台,有三個學習中心、四個學習站。學習中心為:大陳文化發展關懷協會、光明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得和社區發展協會;四個學習站,除了小小書房之外,還有前溪里(現任里長為汪細調先生,網頁上的資料似乎沒有更新)、永福里以及永安里。每個學習中心、學習站,皆提出自己的特色規劃方案,而小小呢,則是以【閱讀.寫作.分享】工作坊為推廣重點。
這個工作坊,之前我們介紹過運作的方法。真正在操作上,以及以現有成員累積的成果看來,它顯得更為開放且有趣。但是,小小在整個社區營造計畫的推行上面,有著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方向。
初期,小小對於地理上的「社區」,毫無理解也沒有想像。也就是說,我們對於自己所在的社區裡住些什麼人,年齡結構為何,大部分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者他們住在這裡多久……並不了解。所以,一開始我們是以自己的特色作為一個引力,將對於藝文活動感興趣的居民吸引過來。
但是,跟社區大學的狀況相似,被動等著人發現,不如主動出擊。因此加入這個社區培力平台對小小的意義是很大的。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個平台的位置上,將小小這幾個月已經累積的資源,再向外擴展。因此,我們希望,工作坊的固定成員,將會伴隨著小小的課程進行,走入社區中。而我們也期望,社區裡的居民,也能藉由課程的接觸,進入小小,豐富我們也豐富社區生活。
除此之外,對於社區與小小的關係,我們還有更多的想像與期許。歡迎大家與我們一起腦力激盪啊!
對於社區培力平台以及【閱讀.寫作.分享】工作坊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12.2號星期六下午2:00~5:00,到永和仁愛公園奧多咖啡參加【台北縣社區教育成果交流會】喔!小小在那裡有攤位,會有專人跟大家解說工作坊的運作方式!此外,還可以跟我們的攤位人員領取【下午茶】兌換卷喔!
特價新書 | ||||||||
| ||||||||
新書快報 | ||||||||
|
從出版走入社大,在南台灣的我們也在進行這個教育平台的案子,感覺真奇妙,有許多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