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規劃、緩慢推進進度以來,今天開始可以感受到「行程」滿排的壓力。早上就跑了三家銀行、一家郵局,一家轉匯押金給房東,一家申請公司籌備助帳號,兩家繳交帳單。接著去跟會計師事務所拿公司預查申請表,好申請公司籌備處帳號。
公司預查名稱下來,就表示公司未來的名稱已經抵定,書店叫小小書房,公司叫「小小創意」,真是什麼都是小小的,真可愛。通常在辦理公司營利登記時,要提供三到五個名稱讓會計師去申請,免得被搶先登記了,就還要重新申請一遍。公司登記有個好處是,品牌做出來了,那個品牌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哈。
然後下午約了出版社的前輩,談進書的事。前輩問我怎麼會有開書店的想法,問我整個書店的規劃是怎樣,但是聽完,他除了表達對我有這樣的理想、熱情與想法,應該要感到尊敬之外,也要跟我談談實際面的問題(幾乎每一個前輩後面都會補上這個議題,害我不禁越來越擔心書店的未來,哈)。
原因在於,出版社在這半年,退書率高得嚇人,當然出版社每一家都在想「為什麼?」我自己也在想:「為什麼?」
綜合這半年來我的買書行為可以歸納:
1. 因為我買簡體字書買得比較勤,因為簡體字書我需要的我喜歡的類種出得很齊全。
2. 因為出版社這一年都沒出啥亮麗的好書,看來看去都是暢銷又暢銷的書。大部分看完就想拋售。
但是,我依然還是屬於固定買書的那種人,只是現在的新書對我真是沒啥魅力可言。
前輩當然很明白,在所有的書種裡面,文史哲藝術類是跑得最不亮麗的(但是也是生命期最長的,其實我很想這樣補充),因此他聽到我對於書種的規劃,相當擔憂書店的未來。聽完我將在書店裡針對這些類種以讀書會的形式來強化讀者群,他依然勸我,書店要有其他的收支來源,光靠書,會做得很辛苦。
是啊,以盤商如此強硬的價格,不辛苦恐怕也很難。我這樣回答。
前輩能夠承諾的是,我書單開出來之後,再請業務幫我評估可以提供給我的進價折扣。不過我表示,其實我心裡面也有一個底,但是,再怎麼糟的條件,都已經不會比盤商來得高了。若出版社開出的條件高於盤商,那麼至少盤商那邊我還可以進。
這是今天談的進度,不算沒有結果,至少將脈絡拉上了(我自己這樣想啦!)。
剛好在那邊遇到以前的同事,於是也聊了一下我開書店的想法。前同事因為就在這個行業裡,自然也是搖頭說:不好吧,這麼難做。:’(,於是,我現在只能抱著:「人定勝天」的天真心情,繼續走下去!然後在她的一個大好人主管的建議下,也強調說POS系統最好在一開始就做,免得後來徒增痛苦。他還很好心的調出他們庫存系統裡的書籍資料欄目給我參考,我在規劃庫存系統時,可以根據這些欄目跟工程師溝通。
結束之後趕往「乾杯」,跟另外一個最近也想創業的朋友吃喝一頓,名義上是討論青創貸款的事情,實際上是藉此奢侈一下下,接下來開業就要進入錙銖必較的時代,可能要勒緊腰帶過日子。
因為吃吃喝喝的緣故,所以青創在我們結束這一頓的最後十五分鐘內,被草草結束。於是,今天草草節錄幾個重點:
1. 青創申請有所謂的排富條款:意思是,若你是別家公司的股東,那麼就不能申請,要去註銷掉才行。在申請青創之前註銷都有效。
2. 青創申請有幾家銀行辦理,最好選擇離公司最近、並且往來最久的銀行辦理,這樣他們評估會比較有利。
3. 初次申請最好不要申請到資本額的滿額。比如說,登記資本額一百萬,初次申請最好請50-60萬左右,來往正常的話,半年之後可以再增貸。
4. 青創申請都需要兩位保證人,這兩位最好是在二等親以內,若有不動產的話,那麼會更加有利。
5. 青創申請一定要公司負責人,或者公司持股超過一半的股東才能申請。
補充一點是,青創的申請,十件裡面大概只有三件會過。至於原因:不明!
明天一早要去看兩個別人公司不要要拆掉的玻璃櫃子,如果我看中意的話,可以小心幫我拆,然後免費送到府(這是屬於內線消息部份,請勿廣加宣傳!)接著要去工廠看裝潢材料、還要連絡鐵工師傅。在這邊要再高聲呼籲,有認識仔細又價格公道(其實是想講「便宜」啦)的鐵工師傅,麻煩請趕快通知我!
這幾年我買簡、繁體字書的比率幾乎是10:1。
簡體字書除了價錢便宜外,書類繁多是最讓我心動的因素,固定每星期逛一次簡體書店,往往能抱個十來本書回家。但若去誠品或是金石堂,頂多是看最近出了什麼新書或是拎本暢銷書回家(如:追風箏的孩子)。
我一直覺得選書很重要。現在的大型書局讓我覺得像是路邊的7-11連鎖店,連鎖店把書當商品販售,讓書和巧克力球、面紙、雪碧之類畫上等號,書不該這麼商品化、這麼不帶感情地被販售。
我理想中的書局是要有「逛」的感覺,能讓人有驚艷的感動,「哇!原來有這種書,太有趣了!」或是,老闆能出來和顧客聊聊他最近進了什麼書,哪本書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個作家寫作有個怪癖……把賣書當作在介紹朋友一樣,但很可惜這種書店少到不可思議。
我想,小小書店一定可以成為我理想中的書局。 🙂
嗯,跟這個裝孤僻同學一樣。
我其實也覺得應該要有「逛」的感覺,和「哇!原來有這種書,太有趣了!」的心情,現在書店很無聊啊!金石堂是那些書,誠品還是那些書(當然它有比較不一樣),反正就很無聊,很少看到不一樣的書。
每次都要跟比較專業的朋友去逛書店,才會知道什麼有趣的書被藏在哪裡!
我覺得書店要經得起「逛」,就得要有那麼一點個性。
像便利商店啊!誠品啊!或金石堂之類的,
就是把新書按照類別分一分上架,
不管到那家分店的感覺都差不多,頂多就是裝潢有點變而已。
小型書店進書量自然沒辦法像大書店一樣龐大,
就像裝孤僻同學說的一樣,
選書就變得很重要啦!
畢竟在小書店裡,
顧客是透過老闆的品味去接觸到書籍的。
能夠兼顧興趣和營收,是最重要的^^
加油啦!
to jetalpha,
就像我今天這篇「買書與看書的快樂」ㄧ樣,
希望小小書房未來能夠讓進來買書的客人,
感到快樂!
個人的一個淺見:
台灣的上班族,普遍工作時數相當長(世界公認的吧!),回家後的時間非常有限,週末要安排其他的休閒活動,有相當比例的這些人往往無法分身來靜心看書,甚至寧可看電影來取代某些書籍。簡單說,就是「沒時間」,最後可能只能選擇特定的幾本暢銷書而已。
哈哈,我是用零碎時間在看書的
除了週六下午的長時間閱讀外,其他都是零碎時間在閱讀,
比如:等公車時,坐捷運,逛書店時(翻工具書,或商業書),睡覺前,還有,有時看電視的空檔,進廣告的時侯我會拿起書來翻翻~
其實看網頁或部落,也是一種閱讀..
喜歡看書的人,就是有辦法找出時間的
其實就像卡羅說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用零碎時間在閱讀。
當閱讀成為ㄧ種必要與習慣時。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將閱讀當成必要與習慣,
這個部份很有趣,在之前我在社大的課程裡,
也ㄧ直在找尋這個部份的重要關鍵--
究竟是在什麼樣的點,經歷過什麼樣的閱讀過程,
這樣的習慣才會真正進入我們生活的縫隙裡。
我覺得要空出ㄧ段完整的時間來閱讀,
以現代人的時間感來說是奢侈的。
尤其對於很多還要兼顧家務、工作的人來說,
更是如此。但是也許,如果我們把進入一個與生活結合的場所裡,
哪裡有閱讀的發生,有休息的可能,
也有交際的功能,那麼慢慢的,
閱讀的習慣與生活,都會漸漸有了改變。
關於這些,我有好多想法與感受。
只是,它需要ㄧ個時間與空間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