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與區域經銷商合作——「聯合書展」
影展結束後,聯盟開始朝「聯合書展」的方向前進。「聯合書展」的概念是,透過一季一規劃的書展,以主題選書,透過經銷商或者直接向出版社提展,書籍以外並加入特色商品的販售。
第一季主題書展於2009年7月推出「綠色生活」,選出14本好書,11項包括綠色食材、家用飾品、植栽、筆記本以及DVD的特色商品。第一季的書展在大部份的書店迴響雖然都不錯,然而,由於獨立書店原本空間就相當有限,一次推出25項商品,對於絕大部份的獨立書店來說,依舊是難以消化的。此外,亦有書店無法販售書籍以外的商品,因此,針對第二波的「經典大師」書展,便不再販售商品,由9家書店各自推薦一本,「對書店影響極大或者必要推薦的經典書目」。
大師經典書展,也是聯盟最後一個推出的書展。
堅持透過經銷商對出版社提展的一個理由在於,北部以外的區域經銷商,對於小型書店,尤其是進書、業績並不穩定的獨立書店並不友善——亦即,我們的確打算透過書展合作的模式,讓區域經銷商或者出版社,強化他們與北部以外(包含東部)的一些更邊緣的獨立書店往來。
然而,歷程不僅艱辛,而且最終,我們依舊無法改變長達二三十年,中盤經銷商與書店往來的傳統模式與結構,而告失敗。
接連兩季的書展,聯盟唯一一枚執行秘書,光花在洽談書展的時間與精力上,就去掉工作時間的2/3。會遇到的問題包括:經銷商認為獨立書店的書展(經濟)效益不大、書展時間過長(三個月)連帶使得結帳時間也過長,因而拒絕向出版社提展。因此,我們便只能聯繫出版社,協調溝通。原則上,多數出版社對於在獨立書店辦書展的態度是支持的,然而,現實有太多的問題需要面對:書展需要退折扣趴,經銷商在書展的角色,不外乎就是吸收一定的退折比例(一般是經銷商吸收3~5%,亦有經銷商完全拒絕讓折而無法談成的書展);再來,就是擔任鋪貨的角色。
書展效益的評估,亦即銷售成績是否能夠支撐退折讓趴及鋪貨的成本,假使銷售不佳,那麼經銷商確實可以拒絕辦展。透過出版社直接往來比較單純,以八折書展來說,與書店直往的出版社,可以提供六折的進折,但透過經銷商,就會再被壓到五五折以下。然而,直往出版社就必須面臨鋪貨的問題:人手,帳務,以及運費。因而,無論就聯盟或者出版社的立場,首次合作洽談通常都會傾向透過經銷商鋪展。對聯盟來說,可以因此而加強與區域經銷商的往來,對出版社來說,則只需要犧牲折扣即可,毋須擔負鋪貨上人力的拮据。
總結而論,願意與聯盟辦展的經銷商,就這兩波書展來說,都是業界的大型經銷商,透過原有與書店往來的店銷合作網絡,將書展的書鋪到聯盟旗下的書店,而「從來沒有往來過的書店」,則經由書展的模式,初步展開合作的可能。針對中型盤商的部份,聯盟幾度往來協商,終究無法達成共識而告破局。這兩波書展與聯盟直接往來的出版社,則同意將書統一交給聯盟鋪貨,並且給付3%的運費及處理費用。然而,兩次的書展下來,其中一家北部總經銷表示,他們無力說服區域經銷商協助類似的書展進行(毫無利潤可言),因此,北部的書店他們合作依舊可以(友情)支援,然而中南部以及東部的書店,則必須轉由獨立書店聯盟自行鋪貨。
書業結構面的問題,在兩波書展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被無情地凸顯出來,而最終我們只能承認,我們無力、也無法解決整個產業的問題。是否由獨立書店聯盟接下鋪貨的任務,也在聯盟的股東會議上被提出。可以預期的是,由於聯合書展耗去過多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因此,股東們認為,聯盟的方向應該「放棄」商品販售、書展販售的模式達到自立的目標,股東們願意每月繳交一小筆費用,作為聯盟人事的支出,與此同時,應該要將聯盟的方向,全力放在宣傳各家獨立書店上。
獨立出版、創作者的窗口——「獨盟專櫃」
然而,針對書籍以及商品販售的部份,除了「聯合書展」的模式之外,還有一項業務,是聯盟創立之初就被提出來的運作方向:作為獨立出版、獨立創作者的溝通或者鋪貨窗口。
針對獨立出版與獨立創作者的作品,聯盟有兩個做法:1. 倘若是品項達到一定數量的出版社或者創作者,由聯盟為各家書店談好合作條件,備好合約,由各家書店與他們獨立簽約。 2. 透過聯盟統一進貨,統一鋪貨,帳務跟進退貨都由聯盟作為單一窗口。
對於許多可能只有一兩樣作品,或者只有少量人力的創作者、工作室來說,當他們知道可以透過單一窗口,將自己的作品鋪到這些獨立書店時,絕大部份可能都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原先就打算找這樣的獨立通路,但卻又時間、財力、人力都不足的情況下,聯盟的這一項業務,對創作者們確實有一定的助益。而對獨立書店來說,自己進貨或者透過聯盟發貨的差異,北部的書店感受可能不強,因為他們是這些創作者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書店,但是對於新的書店,如公園生活果菱派客來,或者如一向沒有開展此業務的水木書苑、更遙遠的東部書店凱風卡瑪來說,交由聯盟鋪貨的優點確實是受到肯定的。
接受鋪貨的獨立書店特設「獨盟專櫃」,陳列由聯盟談進的書籍、商品,每兩星期~一個月由聯盟秘書處統一配貨,寄出要給各店販售的商品,每三個月跟書店、寄售者結帳一次。
然而,這項業務對於人力極少的聯盟秘書處而言,極為吃力。進貨業務不僅要聯繫、商談、確認合作條件,還要配量、點貨、寄送,之後還要結算各店銷量、存貨、補貨,效益評估不佳的(無論是創作者評估或者書店評估)商品,還要聯繫退貨、盤點、寄送、結算銷報。這之間還要跟書店催款、清點款項,入帳,製作銷報等等煩瑣事務。因此,合作一年之後,便有兩間書店因為必須配合點貨、盤貨以及銷售報表,人力不足之故,決定退出聯盟創作者商品鋪貨之列。原先八間書店的鋪貨網,僅剩六間,對於銷售創作者的作品而言,總體銷售效益更趨不利。
2010年1月在花蓮凱風卡瑪召開的股東大會,針對聯盟方向達成幾項協議:1. 全面停止聯合書展的運作 2. 兩間書店退出「獨盟專櫃」 3. 請採訪志工聯繫、採訪各間書店,以宣傳獨立書店為未來方向。
該次股東大會即將結束之時,我順口問到,針對越趨嚴重的折扣戰,各家書店的看法如何?其實,針對這個議題,書店間已經許久沒有討論。一則這已經是書業的現況,對於產業現況,獨立書店能夠使力的、改變的,一向不大,原因也很單純:帶領整個書業趨勢的,很明顯是由連鎖書店通路帶頭,其他中小型的書店,多半僅能接受潮流的結果。二則,一向被小眾期待,能夠有些「作為」的獨立書店們,在人力、時間、財力都相當有限的情況下,面對產業的變動,積極一點的做法,也僅是在這樣的潮流之下,努力打造屬於書店本身的經營風格而已。
因此,我萬萬沒有想過,這個議題會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該做些什麼呢?」或者說「能做些什麼呢?」,或者,有沒有可能在現有的人力下,舉辦座談會讓大家聚在一起,針對這個議題激盪、討論呢?離開前,水木書苑的蘇老闆認為座談會的方向是可行的,因此,這一次在花蓮的股東會議,便啓動了秘書處接下來長達半年的「反折扣戰」研討會的籌備之行。
這一篇長文,原本可以朝一個感性的方向寫。但我想,最終,將所有的歷程都儘可能的寫出來,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我們做了些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而未來,倘若有人願意加入、接手,一起打造台灣的書店文化,那麼至少這些經過的事,也都留下一個歷程與紀錄。
儘可能的將能夠公開說明的事情說清楚,即便我們不能,我相信台灣也一定有人可以。
謝謝大家的耐心與所有陪伴的人們。
再次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