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推薦,歡迎你向小小書房訂購。你訂的每一本書,都是讓我們可以繼續走下去的支持與動力(喊話)。
訂購網址:http://www.beclass.com/rid=193a0bd5775f664005fe
或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文/沙貓貓
十年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一個德國素食主義者。因為工作餐聚,那一晚在席間偶然得知她是個素食者時,我還記得那一刻驚訝到真的是合不起嘴來、幾近於失禮的失態——因為,一想到德國食物,腦海裡立刻浮現各式顏色不一的德國香腸、烤得香滋滋美脆脆的德國豬腳不是嗎?德國,跟吃素,怎麼樣也無法立刻連結起來。
回想起來,自己的無知真是沒有底限。
所以說,人生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你的導師。孔子是對的(只是我不用湊齊三人,兩人組就可以了)。
Ok,回到正題。
Why?我記得當時脫口而出的疑問句是這個。
我也記得,在一群人大啖海鮮啊各式美食(當然不是素的)之時,專屬她的素菜餐點一道道上場的縫隙之中,圓桌上大家高來飛去談著工作啊人脈啊種種交際之中,她只輕描淡寫地說,因為工作關係,她曾經有一段時間派駐中國,去過一些農場、養殖場之後,就決定成為素食主義者。
Wow!
這是我生命中遇到的第一個不是因為宗教因素成為素食主義者的人。
小時候的無知讓我沒有浮現過一絲懷疑,這件事情有那麼容易辦到嗎。小時候的無知讓我因為她說得如此簡潔,於是我也就在無知之中接受就是那麼簡單。
更何況,吃素的人在台灣滿地都是,我從來也都沒有想過,他們是如何開始吃素的、為何吃素、以及,吃素這件事情對他們的生活來說,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每一個吃什麼、不吃什麼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理由。不想虐待動物而成為素食主義者的我的那位德國友人,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吃肉這件事情背後好像很不單純。說是「意識」,其實也是腦袋裡閃過一些模糊、難以捕捉的念頭,心裡有一點點異樣的感覺而已。這件事情就這麼被我擱了十年。直到我翻開《你應該吃我嗎?》,與素食者友人的這段往事才又浮上心頭:「她究竟看到『什麼』,那個『什麼』開啟了什麼,而讓她成為一個素食者?」
來自德國漢堡的卡倫.杜芙是為了要做一個「好人」,開始走上一條無肉實驗之路,然後寫成《你應該吃我嗎?——從肉食、有機、素食到果食 一場現代飲食體系的探索之旅》這本書。
至於為何她決定要成為好人,書裏其實沒有太多的交代,但我想,立志要做好人應該比立志要做壞人常見,反正就這樣我們先不要追究太深。可以從書裏知道的事情是:好人比你想像中的難做,現代的飲食生活裡有太多地雷了,不小心就會被炸得粉碎。
所以說,因為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容易,因此,杜芙有計畫地循序漸進期望達成目標,目標是:「戒肉,並且最終不傷害任何生命」而活著的「實驗之旅」——她花兩個月戒掉肉食,花兩個月適應素食,進一步再花兩個月進入純素食,純素之後還有更純的純素,更純的純素還有極端的純素,你看看,這是一條看起來無止盡的追求對吧,都到極端了應該差不多了是吧,不是噢事情不是這樣的,極端的純素後面接著是兩個月的果食階段。
果食主義呢,就是只吃植物果實者——而且,還分很多派別。你說,馬鈴薯能不能吃?不行噢,你只能吃收成時不會破壞植物本身的果實,像蘋果就ok,你把它摘下來蘋果樹不會因此死翹翹,番茄也ok,馬鈴薯?不行,你把馬鈴薯吃掉了它們就沒法生小孩了。
總之,這進行將近一年的實驗,每兩個月杜芙要就實驗的項目進行資料蒐集、各派理論比對、跟只吃素的室友進行道德辯論、執行、驗證,目的是——從今天開始,做一個不虐待生命、善待生命,到不殺生的好人(再重複一次)之「實驗主旅」。
為什麼說是實驗之旅呢?因為你可能中途會放棄,你可能沒辦法執行到底,你可能最終發現沒有一條路是可以達到你的目標的,你也有可能發現,這樣那樣過日子不是你能夠xx的……也就是說,先設定「無論如何痛苦忍兩個月就過去了」,以及「無論如何痛苦這只是一場實驗不是你的人生」,來踏進跟你原本的生活完全迥異、甚至很大一部分乃是跟主流社會對著幹的生活,這不啻為是一個好方式。
卡倫.杜芙不愧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你應該吃我嗎》的敘事建立在她以自身生活的實踐上,全書幾乎毫無冷場,並且,要特別強調的是,杜芙的「起手式」是相當吸引人的:她作為一個全職寫作者,為了趕稿,經常要倚賴大量的「垃圾食物」、巧克力以及,嗯,可口可樂,要直接從這樣的生活切入「有機」生活,就像是你把一個餐餐只吃麥當勞或超商食物的人放到有機店裡面,說,喏,從今天開始你只能吃這裏的東西。
你可以想像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當我站在貨架前時才發現,掛著有機標籤的商品,往往是整個貨架上所有商品中最沒有吸引力的那一個。這些東西,要麼是麵粉、麵條之類的必需品,要麼是醃豆芽之類的另類食品。在零食櫃台上,雖然擺著五花八門貼著有機標籤的零食,可卻連一袋有機洋芋片也找不到。相反,我從小就厭惡的椒鹽餅乾卻有兩種,還有一種口感像麵包乾一樣的硬邦邦芝麻條。」(頁34)
我真的是狂笑,但不是取笑——因為這個歷程我自己也經歷過,把每包零食翻到標籤面,一樣一樣的添加物仔細看過,那種專心一致的功夫,我可是連面對我每個月要挑選的新書書單都沒這麼認真過。
但為何我要這樣做?為何杜芙要這樣做?我這樣做是因為我不想要再讓那些亂七八糟的添加物進到我的身體裡,杜芙這樣做呢是因為她要貫徹她的好人之路。
以人的自私心來看,杜芙顯然比我偉大多了。
她可以因為可口可樂公司苛刻員工然後放棄她最愛的可口可樂,而我最近才決定這輩子再也不吃任何一杯我最愛的來一客。
從有機,到戒肉,成為素食者的路,差不多是打怪從初階版直接把你送到晉級最高關卡的門前,沒有中間。而通過這扇門之後,後面還有很多級數要過,但一律都是超困難的路——所有吃下肚子的任何一丁點東西都不能來自動物。
接著,你生活裡的用品,也不能使用從動物身上製成的東西——一丁點,都不行。
呃,譬如,口紅,很多保養品、化妝品都有來自動物的成分。
或者,嗯,牙膏。
我承認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可以說,杜芙的筆觸輕描淡寫,但當我把它對應到我的生活時,簡直是驚濤駭浪。
而我不禁問自己:你想要跟隨她的腳步嗎?——這已經是無關到底要不要做「好人」了,而是她描述的歷程與世界,能否取得我的認同:該不該這樣,該不該那樣?有哪些時刻,我們如此精心衡量自己每一吋的生活,會不會讓某些生命遭致迫害與損害。
我可以吃你嗎?或,你能夠吃我嗎?
甚至,我們毫無思考的買下任何一樣出現在貨架上的商品,而它們其實是從我們的生活裡先借出的債,未來,我們都要一舉償還。
因而,書的最後幾章,杜芙開始將近年氣候異常造成的災禍與她的實驗之旅並列。
你可以質疑,也可以斟酌,甚至可以反對,都可以。或者,這也許才是杜芙寫出這本書的用意:選一條你不曾走過的路走,觀察它、記錄它並且思考它,然後看看它會帶你走向何處。
我不會告訴你杜芙十個月的實驗之旅之後,她的結論與決定。對我來說,我更感興趣的可能是:什麼樣的人會拿起這本書?讀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或者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以及為什麼?
另外一個關於素食者的故事,是一本小說,就叫《素食者》,至於這本書,差不多可以說是一本「恐怖小說」,但它的恐怖,並非建立在吃素這件事情上,而是生存,但那是下一個我要說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