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仔日無想欲飛之台南好貓之不保證每日一片】
有一次,我送我可愛的弟弟一片乱彈阿翔的CD,他拿到之後,跟我說謝謝,然後補上一句,可是我沒有東西可以播耶。這實在是把我給嚇死了,我想,時代已經「進步」成這樣了嗎?我想比較起「書」,CD該不會是更早「退休」的一樣產品吧?真是令人感傷啊。想來這個音樂這個產業是不是也有一些職人就這樣轉業了呢?
很久之前,我的一個外國朋友,中文講得極好(其實他童年有一段時間是在花蓮長大的),他的音樂知識超級豐富,在唱片公司上班負責選片之餘,也接外快。有一次去他的公司玩耍,聽到他在小辦公室一直用英文「問候語」小聲碎碎念,桌上一台小小的手提式音響前前後後轉著卡帶(啊!卡帶)裡的同一首「歌」,好不容易辨識出他說的話是:「F___,到底在念什麼啊?根本聽不懂啊~~~~(以上全為英文)」他在反覆聽的那張專輯是當時流行的饒舌歌,非常難聽懂到底在念些什麼。原來,他的外快工作是寫音樂專輯裡的歌詞。那時很多台灣的音樂專輯裏面都會附歌詞,但其實有一些是台灣的唱片公司再請人聽過之後,再寫出來的。從此之後,我每次打開CD看到那張歌詞的紙,不禁都會有一種感恩的心情,想來是因為看到我的朋友辛苦工作的緣故。
從卡帶的時代進到CD時期,這個轉換好像沒有費我太多功夫,因為我開始聽音樂的年代,已經是卡帶非常末期的事情了。即便如此,後來還是聽到好多人在找水晶時期的卡帶,真是懷念。
前一陣子,《本本》請了馬瓜寫台語唱片的專文。台語歌於我是一種幾近於血液裡的存在,小時候,父母的興趣是工作就開著廣播,葉啟田、陳一郎、洪一峰、郭金發、陳盈潔、沈文程、方瑞娥……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老歌手,而像施文彬、江蕙、洪榮宏、蔡小虎、羅時豐,對我父母來說,都是新歌手(啊好神奇啊)。更晚一些,像詹雅雯,他們就完全不認識了,也不會去分創作歌手、樂團或者流行歌手。
我很少去思考,只會說台語的父母,與我這一代在音樂聆聽上的斷裂,究竟意味著什麼。甚至,面對我弟弟跟我在聆聽經驗上的斷裂,也是如此。音樂傳播媒介的變化嗎?像我,已經不聽廣播了,但也不會倚賴Youtube去獲得音樂上的訊息。可能居在台北,年輕時習慣從現場演出的訊息去認識一些獨立樂團、樂手,甚至後來在遊行或抗議場所遇見他們,或者透過幾個喜愛的樂手、樂團,再去認識他們欣賞的音樂創作者,這樣的脈絡,幾乎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流行音樂界發生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陌生的。
開小小以後,在CD的銷售上,我們也開始主動去接觸、開發台灣的創作樂手、樂團的專輯。一般而言,他們也會透過音樂發行商來鋪貨,或者跟一些獨立廠牌合作,像角頭、前衛唱片、小白兔……等等。謝銘祐在得金曲獎之前,小小就已經有賣過他的前幾張唱片(現在已經進不到囉),會來找他的CD的,我想真的就是默默關注他的樂迷。《台南》得獎之後,我們終於聯絡上他的唱片公司,讓這張好專輯可以跟小小的讀者相遇。
整張專輯的編曲非常流暢,每首都好聽到不得了,編制也很簡單,吉他為主,有些歌依據需求,再加個一樣口琴、大提琴、鋼琴、Bass或非洲鼓,基本上三件樂器左右,曲子聽起來都乾乾淨淨的。CD的包裝非常簡單,裡面附上歌詞之外,還有謝銘祐寫上的,每一首歌背後的種種故事。我非常喜歡〈老朋友〉這首歌,每次聽到末尾「老到足老猶是朋友」(老到很老還是朋友),嘴角就不自覺的上揚。好幸福吶!
《台南》的庫存所剩不多,欲購買的朋友,請直接走進小小,或與我們想到10月就皮皮挫的同事聯絡:smallidea2006@gmail.com
——
《台南》,定價4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