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期間:7.15(一) – 8.9(五)
合作單位:饕餮劇集
於本年度推出的劇作《白噪音White Noise》,乃關注白色恐怖歷史而衍生的創作,希望除了演出本身,能夠盡可能為觀眾拓展各種觸及該段歷史的媒介,進而有了「與書店合作選書活動」的構想。
由 小小書房 x 饕餮劇集 共同選書,陳列於小小專櫃~選購此次書展選書的朋友可享以下優惠:
|直接成為小小書房會員,享終生會員福利、購書九折!
|結帳時可獲得優惠代碼,享《白噪音》購票八折優惠!
白色恐怖,及經歷過威權政府統治的人們的生命故事,書單:
《行走的樹:追懷我與「民主台灣聯盟」案的時代》季季(印刻出版)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書林出版)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呂蒼一、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林易澄(衛城出版)
《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蔡焜霖、蔡秀菊(玉山社出版)
《跳舞的熊》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衛城出版)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何東洪、羅悅全等著(遠足出版)
《敬!李雙澤 唱自己的歌 (CD+DVD)》(參拾柒度出品)
《蕃薯仔哀歌》蔡德本(草根出版)
《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蔡焜霖、吳水燈、盧兆麟、陳英泰、王春長、陳孟和、王文清(前衛出版)
《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忠、季澐、楊揚》藍博洲(印刻出版)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高英傑(玉山社出版)
小小店員推薦:
*《行走的樹:追懷我與「民主台灣聯盟」案的時代》季季(印刻出版)
佩家說: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處境呢?竟然對自己枕邊人的真實身份一無所知,所有丈夫過往的歷史都是虛假編造的,最糟糕的是,他還背叛了整個文壇的友人。那些丈夫突如其來的可疑錢財,都有可能是向警總告密親友得來的獎金……
這並不是懸疑電影的情節,這是季季的真實人生。
一九六五年,二十歲的季季和年長她十七歲的楊蔚在鷺鷥潭結婚了,主婚人是朱西甯,一切看似美好光明。然而結婚後原本那個才氣迷人的丈夫,竟是一個說謊、賭博、偷竊、家暴的人。不僅如此,在楊蔚婚姻裡等待季季的苦難還有「民主臺灣聯盟案」。當時的文人們因偷偷進口、閱讀左派書籍,遭到警總逮捕,並以「預備顛覆政府」起訴入獄,令季季沒有想到是,陳映真、吳耀忠、邱延亮、陳述孔等文人朋友相繼入獄的原因,竟然是丈夫楊蔚的告密……
季季的書寫不僅讓讀者思考當年獨裁政府是如何控制言論,限制閱讀自由的情狀。同時,也藉由告密者妻子的身分窺見在白色恐怖的時代下,人們可能會被扭曲成什麼樣子……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書林出版)
佩家說:流麻溝十五號曾經是所有白色恐怖綠島政治犯的共同地址。
此書收錄了六名曾經在這個戶籍裡生活的女性故事。
在某個普通不過的日子,她們像平時一樣的上學、上班,或者正在處理家務,然後突然之間就有一群特務出現,把她們從日常生活裡擄走……
從這些倖存者的口述中,我們可以稍稍窺見當年女性在火燒島的生活,她們被捕的時候,有些芳華正盛,人生還有很多夢想,卻只能在牢獄中渡過;有些是入獄後才發現自己懷孕,只能在糟糕的牢獄環境裡照護襁褓中的孩子。
她們有些人無法躲過槍決的命運,因為她保護了自己的父親、丈夫、兄弟;而那些能活著走出刑期的,卻得面臨另外一種無期徒刑:出獄後的她們不僅時常得接受警察的惡意騷擾,求職也常因為此事受阻。鄰人的異樣眼光,家族的不諒解,小孩在學校遭受的言語凌辱……
此書邀請讀者一起進入她們的生命故事,見證她們如何不向生命裡的劫難低頭,以肉身為土壤,使用血淚灌溉,從裂縫裡長出自由的果實。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呂蒼一、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林易澄(衛城出版)
佩家說:這本書的主角們在故事開始能被敘說時,就已經死亡……
他們曾經滿懷理想與抱負,想為臺灣的人們爭取更好的社會,可他們卻也因此被政府逮捕並判處死刑,被迫從摯愛的家人生命裡缺席,連提起名字都可能成為禁忌。
在死亡的判決前,他們嘗試以遺書做為最後的發聲,表達對世界的愛與不捨,然而這些聲音卻被扣押在檔案局,直到六十年後,才傳到我們的耳朵裡……
翻開《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讓眾位名家以細膩的文字,帶領各位看見「省工委案」及「泰源監獄案」受難的人們,一窺那些遲到家書背後的酸楚,聽見那個噤聲的年代。
*《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蔡焜霖、蔡秀菊(玉山社出版)
若榆說:蔡焜霖在一九五〇那年還只是臺中清水一名平凡的年輕公務員,有天,弟弟把自稱是蔡焜霖朋友的人帶到了辦公室,蔡不疑有他熱心招呼,指路來到警察局,卻馬上被綑綁送監,才知是便衣憲兵抓人,只因他在臺中一中求學時期曾參加過文學讀書會。被定下這個不明所以的「罪」,此後他一路折騰,在惡劣的監禁環境移送來移送去,最後在火燒島(綠島)被關了十年的青春歲月。
在二〇一四年的公視紀錄片《白色王子》裡,老邁的蔡焜霖先生緩緩使用著優美感傷的臺灣話,一字一句談著一路的遭遇,也不好意思地說:「讓你們看一個老人哭哭啼啼的。」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腔調古樸的紮實咬字,還有屬於他個人歷史的每一段場景──從心裡冒出來的歌。
他會專注地唱,輕輕地,擲地有聲地,唱出整整一段:日文歌、臺語歌,甚至是字正腔圓的渾厚軍歌。他的聲音那麼好聽。
出獄之後的蔡焜霖先生創辦了叱吒一九六〇年代的兒少雜誌《王子》,成為支持紅葉少棒的重要推手,更在廣告界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仍是推動人權教育、平反白色恐怖。這是他一生的故事。
*《跳舞的熊》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衛城出版)
若榆說:跳舞的熊是來自古老吉普賽人家傳的馴熊事業,據考是從印度一路向北,在東歐的保加利亞仍可見。他們買熊、訓練熊站立表演、有如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對待熊:給牠們吃人的食物、給予甜食和酒精,當然也不乏虐打以樹立威嚴。這些聽起來在此刻絕對會逼瘋動保人士的產業,的確在二〇〇七年加入歐盟後被動保協會逐一瓦解。熊被帶離馴熊師的家庭,與牠的人類父母、孩子難分難捨,再被安置到森林裡設備妥善的安置所,享受牠們不曾體會過的自由,卻仍忍不住在孤單無助時跳起舞,以召喚熟悉的家人回來。失去「熊孩子」與經濟支柱的馴熊師們也將陷入憂鬱症而死。
撰寫本書的波蘭記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以熊借喻,在與曾經的蘇聯重疊、相鄰的東歐國家穿梭探訪,了解烏克蘭、愛沙尼亞、塞爾維亞等國的上一代居民,各在前共產世界的影響下,如何面對此刻的人生。
青春不再的老婦們還捧著少女心狂愛史達林,並且為數不少,但在書中如實的描繪裡,你幾乎可想像並同情,他們單純祈求安全與溫飽的真心,是史達林形象可以給的浪漫。譯者林蔚昀說:「本書滿滿不快樂、不勵志甚至很魯蛇的『轉型不易』的故事。」告訴我們這的確很難。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都在路上。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何東洪、羅悅全等著(遠足出版)
*《敬!李雙澤 唱自己的歌 (CD+DVD)》(參拾柒度出品)
語軒說:要如何與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歷史產生關係?
我的話,是藉由音樂。
二〇一八年十月,位於和平東路的ROXY VIBE重新開張,開幕當晚的表演是臺灣前衛龐克的先鋒趙一豪。當天他如常帶著黑色眼罩表演,並同場販售那張《我把自己掏出來》的個人專輯。
《我把自己掏出來》是仍設有歌曲審查制度下,最後一張被新聞局下令因「妨礙風化」被查禁的唱片。一九九〇年,臺灣在律法上已經解嚴,而歌曲審查這把閹割刀,還持續的割裂臺灣自己的聲音。
歌曲審查制度,除了查封專輯等實體的音樂出版品外,公播的場合或平臺,也通通有著老大哥白色的大手。電視、電臺節目、歌手現場表演,都被要求要演唱播放一定時間量的「淨化歌曲」,才能擁有歌星證等合法證明。校園民歌時代的歌手暨運動者楊祖珺,就曾因自己主持的電臺節目,淨化歌曲數量不達標準,被迫於節目中自行演唱,以補足指定時間。
說到楊祖珺,便要想起她與胡德夫共同演唱的,那首高亢優美的李雙澤作品〈美麗島〉。一九七七年,李雙澤意外逝世,在悼念他的演唱會前夜,這兩個校園民歌手端著吉他,用最簡單的配置錄製了這首至今仍傳唱不休的歌曲〈美麗島〉。後半重複吟唱的歌詞「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本由胡德夫和音、楊祖珺拉主調的段落,卻聽不見楊祖珺的歌聲。楊祖珺在二〇〇八年的電臺訪問中說,當時她笑彎了腰,想說這什麼歌詞啊!香蕉、玉蘭花的,唱著唱著就笑出來了。胡德夫趕緊從和音的調子轉來主旋律幫忙配唱。
其實〈美麗島〉是一首歡快的歌,是滿心愉悅、歌詠美麗的歌。而國民黨威權體制下的高壓統治,讓風景成了國族主義的義憤象徵。李雙澤作為戒嚴時代、臺灣音樂圈普遍由歐美排行榜歌曲組構而成之時,首先發難高喊「唱自己的歌」的領頭者,短短二十八歲的生涯沒有留下太多作品,卻是時代的代表之音。從校園民歌運動、地下左翼的民歌採集、水晶唱片和「新臺語歌運動」,臺灣的音樂市場如今能夠容納下許多不同的聲響噪集,皆是因為前頭有著不畏陰影、勇敢踏進陽光的不同努力。
前陣子,野火樂集的歌手李德筠來到小小書房,唱了齊豫在校園民歌時期的作品〈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一詞,即使在當時大受歡迎,仍被戒嚴政府以親共之名查禁。而現在我們可以唱了,我們能夠唱喜歡的歌、唱自己的歌、唱所有的歌。《造音翻土》一書跟野火樂集的《敬!李雙澤 唱自己的歌》專輯,使我得以讀到與聽到權威體制時,臺灣音樂的面貌。我因此看到橄欖樹鬆動了土壤,至今這塊土地,開出了許多不同的美麗的花。
♣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