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期間:6.15.2014-7.30.2014
指導單位:文化部 www.moc.gov.tw
主辦單位:小小書房
現代化生活裡的步步驚心
城市現代化的生活,人們食衣住行生活所需的每樣東西,幾乎所有的原料來源、生產線都已經被切割得相當零碎,你無法知道它的源頭、製造過程,只能倚賴標示得知它的些許「身世」。因此,一旦這些產品發生了問題,要去追溯在哪一個環節出錯,對於消費者來說,變得異常困難。
假如有人曾經試著從某一個出了問題的商品,一層一層往源頭了解,會驚訝地發現,這些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所需,它的問題,一部分來自於政府政策,一部分則是,遠離土地的現代化生活,不止將我們強行從「源頭」拔離,在有限的訊息管道下,要去理解「我們的生活究竟發生什麼事情」,更是越來越不得其門而入。
一部從台灣高空拍攝的《看見台灣》紀錄片,讓人們驚覺,婆娑的福爾摩沙,養活這塊土地數百年的肥沃土壤,現今,農地有毒、河川污染、海岸破碎,未來世代,要如何與這塊土地共生共存?曾經,我們所需的一切,取自土地,因此,土地的問題,要從「吃」來談起。
美援年代農業市場開放,糧食主權讓出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在1960年代之前曾經高達100%,之後一路下降。那些年,發生什麼事?曾經以米食為主的台灣人,現今的飲食選擇非常多樣,尤其是麵食的比例逐年增加。這種轉變,最早可以推及1960的美援年代,國民黨政府為了解決與美國的貿易逆差,以及後來與美國的農產品協定,使得美國的小麥、大麥、玉米、黃豆、小米就此大量進入台灣;截至今日,台灣的雜糧有98%仰賴進口,其中,黃豆、小麥、玉米屬最大宗,在進口的前三名之列。
這也意味著,台灣人的飲食口味「得」有所轉變。「用麵粉取代白米飯的主食習慣,才能確保美國谷物長銷入島嶼;但要如何改變民眾的吃食習慣呢?其中一項辦法,就是在學校開辦『營養午餐』[…]」(《江湖在哪裡》,吳音寧,頁109)1964年開辦,隔年旋即宣布,營養午餐全面改吃麵包──彼時,對於台灣人來說猶是新奇的外來食品,現在已經成為多數民眾不能缺少的日常所食;如食用油,也從豬油、花生油,改為大豆油。
由於進口的小麥、黃豆都較本土產的便宜很多,因此,本土小麥、黃豆,也逐漸退出台灣農地。如果進口的價格相較本地產的便宜,那麼對消費者而言,不是比較有利嗎?有一些人會覺得奇怪:進口商品因為遠距運輸運費高昂,價格理當會比較貴吧,怎麼會是相反?實際上這些「低價農產品」之所以低價,是台灣被迫消化美國「綠色革命」的農業政策所帶來的產量過剩,必須向外傾銷的結果。
這個政策,造成美國農業結構在半世紀以來的劇烈轉變:小農消失,大型農場崛起。1910年到1993年,全美農業就業人口,從占總人口1/3到僅剩2%,幾近全國的農夫瀕臨失業。隨著美國與他國農業貿易往來越加頻密,舉凡採用傳統自然農耕之國,在貿易交換以及農業政策的改變之下,也就此被迫施行採用化學農藥、肥料、高密度耕作的慣行農法,對土地及農民的傷害,也日益劇烈難以恢復 。
「綠色革命」不綠色
現代化農業機具的改良,看來雖有助於減低農力的勞苦,但實際上,它真正幫助的是巨型農場的發展。廿世紀初,農業機具的發明,讓傳統農耕棄人力、獸力,改以石油作為動力。為了提高單一作物產量,技術改進的結果,使得現代農業仰賴化學肥料、殺蟲劑,不僅改變農業的產業結構,也改變土壤的物理與化學組成。
美國在1960年代所發展出一系列名為「綠色革命」的農業改革政策,宣稱能夠解決世界邊緣地區的糧荒問題,實際上對環境並不友善。「綠色革命的最終目標,是創造農業外銷品(種子、殺蟲劑、肥料等)的海外市場,而不是解決飢餓問題。……從前鼓吹綠色革命的機構,現在又推行『二次綠色革命』,並將其基因改造的作物納入基本的那套技術中。」(《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頁78)
支持綠色革命的機構,藉由美國對外的貿易政策,向全世界輸送產品/獲取實質的成果,成為直接受益者。「於是從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從世界銀行,從美國的洛克斐勒基金會、福特基金會、以及和基金會同一個老闆的種子研發公司、化學公司、水利工程公司、農耕機械公司……」(《江湖在哪裡》,頁114)這一串巨型財團,都在同樣的利益結構底下長得更大更強壯。
種子戰爭與全球化生態殖民
除了石化原料化身成肥料進入農地之外,種子工程、基因改造的結果,也將原本屬於農夫智慧結晶的「保種技術」從土地上奪走。印度農業,正是這套技術受害至深的國家,反抗運動也應而崛起。知名的印度生態女性主義與反全球化運動者,亦是印度「九種基金會」的創辦人范達娃.席娃(Vandana Shiva),對剝奪生物多樣性,造成生態浩劫的西方現代農耕技術嚴厲撻伐、抵抗,從生態殖民主義、發展主義、自由貿易三個角度抨擊全球化的殖民排外與掠奪(《生物剽竊》,第六章〈與多樣性和平共處〉)。
台灣,相較於跨國陰影下的全球農業體系,又是何種狀況呢?「目前,全球四分之三的種子國際貿易被十家跨國公司所掌握,一旦地方農夫喪失了種子自主權,整個糧食供應也將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台灣農業目前尚未被跨國種子公司入侵,但也逐漸整合入國際貿易體系,加上農民普遍信賴慣行農法,又因為農產品缺乏利潤而傾向追求產量,這些現象都使種子權利的流失成為重大隱憂。」(《小農復耕》)
不過,受種子工程影響的可不只是農夫。席娃強力控訴的,是以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為首的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它生產的除草劑、基因改造種子,多種農作物種子,在市場的占有率都高達七成以上,而它的種子專利模式,正是席娃所稱的生物剽竊最好的範例(《生物剽竊》,頁40-42)。
跨國種子公司跟消費者的間接連結,便是最後產出的基改作物。台灣基改黃豆及基改玉米的進口比例都非常高,由於這兩類的製品亦相當普及,即便媒體曾經披露 ,卻由於進口歷史已久,政府始終未曾針對基改作物、食品的風險與危害有任何實質的作為;上游不管制的結果,只能倚賴下游主動拒吃,甚至說服店家……這些,對民眾食的權益保障,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農地休耕.輕農重工的土地悲歌
現代化農耕技術對於土地的危害、糧食自給率下降、自由貿易之故開放農產品市場……這些雖然逐步改變台灣的農村結構,但真正將台灣農業引上末路的是1997年施行的稻田休耕政策,以及差不多在同一時期(1996年)提出,於2000年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修改「農地農用」的方針,造成後來的農地可變更為建地、轉移買賣,此舉帶來數年間農地被大量變更、轉賣,再加上1970年代以來台灣輕農重工的產業政策,全台各地的農地,紛紛陷入工業搶水、農地污染,以及被迫徵收的土地悲歌。
以「開發」之名而造成的土地浩劫,引發1980年代以來各地零星的環境抗爭運動。除了反核在近年逐漸凝聚成為主流共識外,以實際抗爭行動而言,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是反對設置輕油裂解廠的開發案——從後勁的反五輕運動開始(1987),六輕、七輕的開發案也都受到地方環境保護勢力的反對,至此,石化工業對於生態環境、在地居民健康、水資源的危害,都紛紛通過這些抗爭浮上檯面。用地選址並不順利的八輕,2008年決定轉進彰化縣大城鄉時,環保團體結合青年學子、教授,以及藝文人士發聲,透過獨立媒體、網站,以及出版的勢力,匯聚成「反國光石化」的力量,喚起大眾注意;在2011年,此案終於成功被擋下,為環境保護運動注入一番能量。
台灣農村青年培力,走向小農復耕
在農村出生,往城市移動的青年,多年之後,回返家鄉,看見農地休耕、因工業發展而飽受污染的家鄉空氣、水、海岸線破碎……農村老化嚴重,青年在城市裡打卡上班,吹冷氣,領著難以養活自己的薪水,往前,黯淡;歸返,卻只見沉滯而衰老的故鄉,像那塊無人耕種的土地一樣,希望渺茫。但家鄉畢竟是家鄉,2008年年底,可能會讓台灣步上滅農之路的《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被無預警的一讀通過,也意外地使一群關心台灣農業的「農民、農村工作者、NGO、媒體工作者、學者、作家、法律專家、工程師、藝術家、學生連結起來,從研究《農村再生條例》開始,組成讀書會」,進而組成「台灣農村陣線」,在其中,不乏青年學子,而他們,也成為日後環境運動的新生力量。
這些關切台灣農業未來的人們,開始組織進入農漁村進行訪調(夏耘農村訪調營隊),尋找、招集各地友善小農,開辦農夫市集、彎腰生活節,在台灣各地找尋可能復耕的農地,推行「小農復耕」計畫,建立社群、社區共同協力支持的生態農耕體系,以及新型態的產銷制度……除了「台灣農陣」的計畫之外,各地受到環境保護意識啓發而返鄉的青年,都成為當地生態農耕、土地復耕的重要推力。
以「開發」促成經濟成長而重傷土地的後果,為這一代的台灣人帶來的,並非永續而幸福的未來。離土無法生長,土地即是生命——我們唯有意識到這一點,對待土地,才能以尊重而非掠奪,珍惜而非破壞的態度,為後世世代留下得以共生共存的命土。
01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
作者:吳音寧
出版:印刻
出版年份:2007
定價:450
特價:360
02白米不是炸彈
作者:楊儒門
出版:印刻
出版年份:2007
定價:260
特價:208
曾經震驚全台的白米炸彈客,改編成電影,在今年五月上映。而你,是否還記得這個案子?楊儒門,彰化農村子弟,在2003–2004年間,製作、放置了17顆「白米炸彈」,放置處貼有電腦打字的「炸彈」、「不要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字樣,提醒政府正視農民處境。2004年楊儒門自首,隔年被起訴判刑入獄之後,同為彰化農村子弟的作家吳音寧進入土城看守所內會見他,鼓勵他透過書信,寫下自己的故事。因此,這些一封封從獄裡寄出的書,被作家彙編成了《白米不是炸彈》一書。
同時期,受到這個事件的震撼所致,加上同為農村子弟,父親為知名的農村詩人吳晟,吳音寧身於其中,有感於台灣農村的變化、從小所閱讀的相關文學作品一再發酵,她決定著手整理戰後台灣五十年來農業發展的歷程。這本書,也可以說是理解、進入台灣農業發展的大書──政府的農業政策、國際貿易衝擊、官方報告、來自農村的一手紀錄、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坊間歌曲的擷取對照、時代變化、生態環境變化、剪報等等資料……交織成這本豐富迷人讀來又倍感痛心的書。書裡,那些像河水一樣詩意的文字,也緩慢又巨大地在心上,割出一條又一條的血痕來,讓你無法不為台灣受傷的河流與土地哭泣、奮起。
03 溼地.石化.島嶼想像
編者:吳晟、吳明益
出版:有鹿文化
出版年份:2011
定價:350
特價:280
04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
作者:謝志誠、何明修
出版:左岸文化
出版年份:2011
定價:320
特價:256
05 南風
作者:鐘聖雄、許震唐
出版:衛城
出版年份:2013
定價:550
特價:440
台灣第一座輕油裂解廠1968年在高雄楠梓區設立,為製作合成纖維、塑膠、橡膠等化學製品提供原料,確立台灣產業結構由重農轉為重工業發展的政策取向。然而,石化工業所帶來的污染及公害問題頻繁,1980年代開始引發零星的抗爭活動。反對八輕於彰化縣大城鄉設置而引發的「反國光石化」運動,所揭開的是長達20多年來反石化工業運動的艱辛歷程,不僅最終成功地擋下了開發案,也讓許多民眾了解到石化工業對於台灣土地、農漁業、人民健康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八輕遊台灣》詳述八輕的「前世今生」,一個影響環境至深的開發案,如何牽動政府、地方、財團三方角力,而這個歷程裡,地方環境保護力量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脈絡清晰。
《溼地.石化.島嶼想像》不僅為國光石化的歷史製作了清楚的年表,還集結藝文創作者、學者、新聞媒體工作者對於國光石化的反省與思考,其中,包含了嚴重影響麥寮、台西沿海環境生態的台塑六輕的檢視;包括當年宜蘭陳定南拒絕六輕設廠的辯論文、從公衛角度審視六輕污染的嚴重性,進一步詳列八輕建廠的評估報告;包括對於海洋及溼地生態、水資源、健康風險,以及如此龐大的開發案,究竟會帶來的整體獲利評估為何,值得民眾深入了解、思考,以「開發」之名,台灣的經濟利益評估,是否長期隱匿了環境的隱性成本,未來就此被竊取了而人民卻毫不知覺?
確實,殷鑑不遠。《南風》,一本記錄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的人們、地貌、村落景象的攝影文集,帶領讀者進入這裡的真實生活。記憶中的南風,帶來的是和煦濕潤的土地氣息,然而,台塑六輕落腳麥寮之後,「台西村與濁水溪南岸雲林縣麥寮六輕398隻煙囪對望,僅隔6公里。每年夏天吹南風,就將六輕二十四小時排放的臭氣、超高濃度的細懸浮粒子,吹過濁水溪河床,籠罩整個村莊。」(頁187,吳晟)不僅惡臭,假如,你知道,大城鄉的肺癌發生率、死亡率乃是彰化縣最高,並且是從1998年六輕量產之後急遽攀高之時,就不能不問,究竟,這「南風裡有什麼?」(頁127–135)了。
06巡田水,誌農鄉:2011夏耘農村草根訪調文集
作者:夏耘農村草根訪調小組
出版: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台灣農村陣線
出版年份:2012
定價:350
07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
編者:台灣農村陣線
出版: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台灣農村陣線
出版年份:2012
定價:350
遠離土地的一代,嚴格來說,不只是「80後」的台灣青年,即便是現今40歲以上的中壯年人,農村記憶都已是遙遠的童年往事了。政府的休耕政策導致農村老化、年輕人力流失嚴重。近年紛紛返鄉耕種務農的城市青年,多數人曾提及,將之召喚回來的,是曾有過的童年農村生活經驗。因此,如何讓新一代「回去」、「重新走進」農村,是台灣農陣啟動「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的緣由。年輕學子走訪美濃、宜蘭、溪州、雲林台西、崙背、台中大安溪沿線泰雅部落、南投曲冰、苗栗大南埔、竹南大埔……等農漁之鄉,以及近年因為璞玉計畫區,面臨土地徵收處境的農村訪調。這本文集透過論述以及在地居民的口述,兩者交織成一個立體樣貌,由外部,我們看見官方政策將如何介入這些地區,從內部,則真實地印證這些政策所帶來的影響深度。
這些一步一腳印的全台訪調計畫紮根成《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第一章即開宗明義地檢討造成全台農地徵收夢魘的土地徵收制度:從土徵的本質、徵收機制的問題,以及浮濫徵收與政商結構關係三點,透視違背土地正義的圈地資本主義背後的利益糾葛。緊接著列出的,是各地反抗土徵暴力之地的歷程紀錄:徵收背景、居民口述,以及行動報導,讓讀者可以快速又深入地理解爭議所在。最後,遏止浮濫徵收最重要的是,啟動監督修法行動──「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的論述、條文說明,以及行動紀錄。
大事紀中,2012年9月29日所記,在苗栗大埔張藥房外牆高掛的「既是家,就讓它圓滿」的集體塗鴉(頁380),隔年,也隨著被苗栗縣長劉政鴻無預警暴力拆除的張藥房而走入歷史。這個暴力拆遷事件,也因此引發後續全台「今日拆大埔,明日拆政府」的行動,訴求台灣應回歸土地正義,反迫遷、圈地惡法。
08 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
作者:人禾X狸和禾
出版:無限
出版年份:2013
定價:350
特價:280
2008年開始,林務局開始推廣里山水梯田的復育計畫,在陽明山八煙聚落、花蓮豐濱港口部落,以及貢寮山村水梯田,有了令人驚異的成果。里山一詞來自日文Satoyama,指的是環繞在村落週圍的山、林和草原,包含了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因此里山生態,透過居民的合理運用,不僅保有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還能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是公認的「永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這三地的水梯田復育計畫,有些透過環境團體結合企業贊助,少數,如港口部落,則是族人返鄉推動而成。無論是哪一種,要讓休耕20年以上的梯田復耕,光是要說服在地農人,重整圳道、復育整土,在人口結構老化的農村,都是無比艱難的工作。
由人禾基金會進駐的貢寮山村水梯田計畫,透過出版,詳實記錄了復耕的細節與歷程。由於梯田比較起平地農地,耕作技術上更為困難。地形之故,它無法完全使用現代農具,有些地形,甚至機械無法進入,因此,傳統的農耕智慧傳承,在類似的復耕計畫中,便凸顯出它無比的重要性。此書也記錄了因為採用自然農法復耕,原先因為休耕、農藥消失的田間生物,也陸續出現。觀察這些生命與土地,以及人所構成的生態體系,當它形成良好循環時,便意味著各取所需,彼此供給,生生不息的生態鏈噢!
相關閱讀:
《海稻米的願望》紀錄片,王亞梵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監製,2013
《里山台灣》紀錄片,邱銘源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監製,2014
09大地,非石油:氣候危機時代下的環境正義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an Age of Climate Crisis
作者: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
出版:巨流圖書
出版年份:2010
定價:150
特價:120
10 生物剽竊:自然及知識的掠奪
Biopiracy: The Plunder of Nature and Knowledge
作者: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
出版:巨流圖書
出版年份:2010
定價:250
特價:200
土地污染、糧食危機、石油危機,以及氣候變遷,這些都並非是單一議題;全球生態體系與你的生活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美國生態學家提出,「由於我們總見樹不見林、把世界看做彼此不相聯繫的片段,當然也就很難看出把香蕉切片送進早餐碗裡的刀,和把樹幹切斷傾倒在林地上的鏈鋸之間,存在著關聯。」(《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頁13)來自美國生態學家的提醒,與印度生態女性主義者范達娜.席娃警告遙遙呼應:兩者都對於196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農耕科技推廣的「綠色革命」帶來的環境浩劫,提出嚴厲的譴責,並發起草根抵抗運動,捍衛在地的生物多樣性、糧食主權與環境正義。
《大地,非石油》揭露工業全球化的糧食體系,由於倚賴石油能源,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與掠奪;因應自由貿易所衍生的食品供應鏈,則加劇了碳里程與碳污染,全球溫室效應變本加厲;低價傾銷的進口糧食,嚴重打擊在地農業……這些,都對印度在地農業經濟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
《生物剽竊》則是抨擊另一個撼動農業根基的種子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生命專利權制度。席娃認為,生命專利權乃是為了維護西方企業的利益,「否定自然和其他文化的創造力,甚至為了商業利益而剝削創造力,等於是以智慧財產權之名對知識及生命的剽竊和強奪」(頁10)。將生命創造的權利納為自身利益的結果,使得像孟山都這樣的西方生物科技龍頭,得以強勢將基因改造種子及作物,送到你的餐桌上來。全球化對於在地生態的影響,以及應如何抵抗,這兩本書都提供了非常堅實的研究論述作為參考。
相關閱讀: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Breakfast of Biodiversity: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Rain Forest Destruction),約翰.范德彌爾(John Vandermeer),伊薇特.波費托(Ivette Perfecto)著,巨流圖書,2010
《全球化三部曲(The Globalization Trilogy)》紀錄片:我們不要大賣場(Store Wars: When Wal-Mart Comes to Town)2001/中國正藍(China Blue)2006/苦澀的種子(Bitter Seeds),米查.普雷德(Micha X. PELED)導,ITVS
2014守護台灣地圖
策劃製作/發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助印價:50
從2012年開始製作/發行的守護台灣地圖,每年更新一版,列出全台環境議題的發聲點、亟待立院審理法案、農夫市集、護樹行動、手作步道、公平超市、里山倡議守護點以及千里步道網及示範區。實用的年曆亦標出重要的環境、生態人權日,以及年年新增的生態百年大事紀,值得關切台灣環境生態的朋友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