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利的街角》(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
作者:Elliot Liebow
出版:群學,2009
縱使出版將近半個世紀,此書一直是社科類的經典作品,影響極深。它對於都市問題、貧窮以及種族議題研究而言,無論是作者的研究方法、書中所呈現的階級問題、貧富差距、種族歧視、性別問題,即便放在當今的社會結構加以檢視,我們都無法忽視。對於特定邊緣族群、弱勢者的污名化、歧視依舊存在,這正是他們被迫一直待在底層,無法從貧窮擺脫的重要原因。
這個研究,是以美國華盛頓第二區,一個黑人社區的街角為根據地,超過十二個月參與式的密集觀察,取得二十四位青壯年黑人男性的材料,分章呈現他們的工作、情感、婚姻與人際關係網絡狀況。由於Liebow採取參與式的觀察,因此,這些他所接觸到的黑人男性,都是與他切身交往的。這使得他在處理這些材料上的角度,與常見的奇觀式媒體報導、強調客觀的研究報告,有相當大的區隔。他的方法能夠觸及到,這些黑人男性如何看待自己(內部),以及自己與外部社會的種種關係。而這也使得我們得以警覺,貧窮狀態的改變並非是技術面、政策面的問題而已,意即,不是HOW,而更重要的是WHY:「我們想做什麼,我們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我們願意為它付出多少」——一個必須從社會文化結構的最根本裡,去檢視、釐清的重要問題。
相關閱讀:《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奧斯卡.劉易士(Oscar Lewis)著,巨流出版,2004
《隱形生產線》(A hidden army of labour)
作者:白曉紅
出版:南方家園,2013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Nickel and Dimed: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出版:左岸,2010
同樣是透過「臥底」參與寫就,場景一美一英,兩位作者採取的書寫角度大不相同。芭芭拉.艾倫瑞克是將自己進入低薪勞動場景中的經歷寫出,採第一人稱;而白曉虹選擇以她所觀察到的工人處境、故事,以第三人稱呈現。當二書並置時,呈現出不同書寫策略所帶來的不同衝擊:從芭芭拉.艾倫瑞克鉅細靡遺地描述自己從求職、進入勞動場所、作為一個受雇者與資方、同事的互動,由此暴露美國經濟體制、社會福利、醫療體系的嚴重問題;另外,由於她選擇服務業臥底,因此,還得以看見,這些工時耗長、工作繁瑣沉重、經濟處於弱勢的低薪勞動者,社會位階上也屬於備受歧視的底層階級。
而白曉虹在《隱形生產線》中的「隱身」,恰恰與她的臥底行動相呼應:我們聽不見臥底者的聲音,只能透過她的眼睛來觀看她所投身的世界。選擇第三人稱的書寫方式,使得我們與這些處於悲慘處境的非法中國移工有一定的距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距離,卻幾乎完全無法減低書中所揭露的事件與工人處境所帶來的驚駭感受。中國工人,像是飛蛾撲火一樣,一批又一批積極地將自己送入煉獄——只因為那裡,據聞擁有讓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得以翻身的機會。
兩本書的任務,皆是要讓讀者「看見貧窮的處境」,而非提出藥方。但這往往是改變貧窮最重要的那一步:因為你很容易在書裡,看見我們所處的社會,相同的處境遍地皆是。
相關閱讀:
《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Le quai de Ouistreham),芙蘿倫絲.歐貝納(Florence Aubenas)著,野人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