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課程6/17~7/29,每週四晚間8:00~9:30,共六次;導覽7/3, 7/31,週六下午2:30~4:30,共兩次
}詳細課綱&講師群:請參考課程大綱說明
}招生對象&費用:
一般民眾,全程優惠500元(須另繳500元保證金,課程結束全程參與者保證金500元全額退還)
單堂每堂200元(參與單堂之讀者,為方便統計上課人數,請預先報名,並完成繳費程序視為報名完成)
協會會員全程參與免費,單堂半價(需繳交保證金500元,課程結束全程參與退還全額)
徵三名記錄志工(全程免費,須先繳1000元保證金)
}報名方式:smalllife2009@gmail.com, 電話02-29231925,傳真02-29231926。
}繳費方式:親臨小小書房繳費報名或者匯款。
}匯款帳號:0 4 9 0 0 1 1 5 5 0 2 3
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台灣土地銀行永和分行,代碼005)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小小書房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漫步老永和,新地景
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永和有股其他城市所沒有的複雜氣氛:據說相當擁擠,但實際上,住居在此地的人們,從外地工作返家,一下橋,安心的感受馬上浮現。據說很容易迷路,然我們習慣不走大馬路,選擇繞進蜿蜒巷弄,熟悉的小徑捷道,經過黃昏的攤販、放學四五前後熱絡交談的學生,奔跑的學童,忙碌準備著晚餐的店家,街燈有些已經亮起。若你因為塞車而短暫停在橋上,回家的方向,還來得及看到最後的一抹夕陽,那麼這忙碌的一天,便會有個完美的句點。這是現今,此刻的永和:忙碌又悠閒,街市蒸騰卻不煩躁,衝突與和諧並治的迷宮之城。
然而永和更讓我迷戀的,或許是它古舊,老去的那一面:低矮老舊頹傾的屋舍、彷彿已經經過一世紀,未曾有過改變的細巧靜謐巷弄、偶爾迷路突然在眼前冒出的尋常老廟宇……永和的古老,不像我的故鄉台南那般,歷史傲人、古蹟建物小巧凜然;它的古老是跟常民的生命一樣,還能從老一輩的人口中被訴說、遙想的。就如文化路上賣鹹酥雞的老闆,手不停歇地炸著糯米腸魷魚豆腐花菜甜不辣,一邊說:竹林路以前真的是種滿了竹子啊!或者當初去尋找永和老戲院的足跡時,訝異地發現,曾經在樂華夜市裡就有一間戲院;騎過中正橋時想像半世紀前,新店溪上的人們搖櫓過河的景象。又或者,在學員的生命軌跡書寫裡,童時上學是經過阡陌田野,而非現今的繁忙馬路……時光推移中,我們經過多少,又遺落了多少,現在還留在人們記憶裡的老故事?
即將升格為新北市的永和城,可以想見的是,將有更多老舊的社區將逐漸改建、更新,屋宇倒下高樓升起、新的街道剖開切割改變舊地貌,傳統商行退出嶄新的街肆,老攤販市集被改建成新的商業大廈……在這個歷程裡,我們遺憾的,總是那些來不及被記錄下來的人事物。缺少人文脈絡,常民故事的都市更新計畫,人們生活於此的記憶與生命,是否會徹底與土地產生斷裂?曾經,搜尋關於溪州市場的背景故事,除了永和市誌上的一句話以外,我們無法得知更多,關於那些一輩子都倚賴著市場存活的人們,看到過什麼、經歷過什麼樣的歲月。
或許,台灣每一塊土地,都有同樣的情境發生:選擇更新更華美的住屋、更整齊熱鬧的商業都市之時,我們也容易失落了來時的路。為了要老永和的故事能夠在耆老口中留存下來、記錄現今永和地貌的改變,小小生活協會籌劃了一系列的課程&社區導覽,無論是藉由老照片說故事,從老地圖看永和城改變的歷程、教你製作永和的文史地圖,走一趟永和的千里步道、或者一起試著勾勒未來,屬於永續、綠色、藝文永和的城市美學將會有何種可能……每一個召喚溫暖泛黃的記憶片刻,都能讓我們更珍惜、凝視現今腳下這塊土地的點滴變化。無論你是老住民,新居民,或者只是暫居於此的過客,我相信永和還有許多、許多你所不知道的故事,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參與。
http://www.beclass.com/showregist.php?regist_id=MTMyYjVhODRiZjUzYjc0YTQ2MGU6U2hvd0Zvcm0=
詳細時間&招生辦法
}時間:課程6/17~7/29,每週四晚間8:00~9:30,共六次;導覽7/3, 7/31,週六下午2:30~4:30,共兩次
}招生對象&費用:
一般民眾,全程優惠500元(須先繳1000元保證金,課程結束全程參與退費500元)
單堂每堂200元(參與單堂之讀者,為方便統計上課人數,請預先報名,並完成繳費程序視為報名完成)
協會會員全程參與免費,單堂半價(需繳交保證金500元,課程結束全程參與退還全額)
徵三名記錄志工(全程免費,須先繳1000元保證金)
}報名方式:smalllife2009@gmail.com, 電話02-29231925,傳真02-29231926。
}繳費方式:親臨小小書房繳費報名或者匯款。
}匯款帳號:0 4 9 0 0 1 1 5 5 0 2 3
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台灣土地銀行永和分行,代碼005)
*轉帳後,請來信或來電確認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
協辦:小小書房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課程大綱:
你來說故事1 【消逝的風景】─ 看照片說土地的故事
時間:6/17(四) 08:00pm~09:30pm
主講人:陳東華(永和社區大學文史社顧問)
活動內容:藉由陳東華老師深厚的文史社背景,讓老照片的黑白影像經由解將中永和的今昔轉變藉由圖像及口說來呈現给參與者,增進曾居於中永和或現居於此的民眾對地方上的情感認同,進而推展社區藝文;透過一張張黑白的影像媒介看見土地的輪廓及脈絡,使社區民眾不再只是存在於此的過客。
你來說故事2 【小市民大人物】─ 永和人物寫真
時間:6/24(四) 08:00pm~09:30pm
主講人:陳東華(永和社區大學文史社顧問 )
活動內容:土地的樣貌因居住在土地上的人而不斷變化著,經由不同的人轉變成新的色彩與氣息,此課程陳東華老師將會介紹許多影響永和的人物,透過那些人物的生活背景,帶出永和的常民歷史與文化;透過那些真實的人物故事,你將會發現小市民也能成為大人物!
你來說故事3 【走路不迷路】─老地圖新風景
時間:7/1(四) 08:00pm~09:30pm
主講人:鍾明光(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顧問、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研究生)
活動內容:當你攤開現代地圖你會看見什麼?密密麻麻的路名、市公所、各大建設地標─死氣沉沉的詞彙,但這些地名可都有一番自己的故事及背景。土地經過了世代變遷、歷史洪流的沖刷也更改了原本的樣貌,當初的河床地變成了現代公寓住宅,鄰人的菜園變成了市區幹道……,老地圖傳遞的不只是地理圖象,而是更多的當地人文歷史背景。
一起去郊遊1 【永和舊社區巡禮】
時間:7/3(六) 2:30pm~4:30pm
領隊:陳東華 (永和社區大學文史社顧問)
隨隊工讀生:4人
路線:永安市場捷運站→安樂路→秀朗路一段→保福路一段、二段→仁愛路→新生路→文化路→頂溪捷運站
行經:四號公園、店仔街、行政中心、永和鎮公所、土地公廟、舊廍 許家古厝區、樂華夜市、老樹、聖公仔、保福宮、大陳新村、樹德居古厝……等。
你來說故事4 【走路不迷路】─ 製作自己的永和文史地圖
時間:7/15(四) 08:00pm~09:30pm
主講人:姜春年(永和社大課程講師、永和社大兒童文化研究社前社長)
活動內容:自己做屬於個人的永和文史地圖,將獨特的喜好、秘密景點標記在手繪地圖上,想要從哪裡出發,從哪結束都由自己做決定!但千萬別忘了與大家分享,你會發現生活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共同享有的情感累積過程,快來創作一張屬於自己的永和文史地圖吧!
你來說故事5 【散步去永和】─ 談永和千里步道
時間:7/22(四) 08:00pm~09:30pm
主講人: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活動內容:在城市不斷蓋著高樓、把綠地用水泥和鋼筋填滿之後,以為建設代表進步與邁向新生活,回過頭來卻才發現再也看不見以往美麗的溪林池畔,擁擠的城市人除了馬路車道之外無路可走……。千里步道不只是一個名詞及政治議題,跟一般大眾更是息息相關,此堂課讓周聖心老師告訴你關於永和千里步道的故事,教我們如何散步去永和。
你來說故事6 【城市LOHAS】─ 談永和生活美學
時間:7/29(四) 08:00pm~09:30pm
主講人:蔡承恩(永和享活誌創辦人、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學員)
活動內容:永和不只有永和豆漿!永和有古厝、老巷弄與美麗的人文景致,想知道該去哪裡玩?有什麼好吃的?那些藏在我們周圍的巷弄裡,珍貴而美好的角落,不該只是被匆匆經過的地方,許多好風景等待著被我們看見。此堂課由蔡承恩老師來告訴你更多關於永和的在地生活美學。
器材:單槍
一起去郊遊2 【永和新社區巡禮】
時間:7/31(六) 2:30pm~4:30pm
領隊:蔡承恩 (永和享活誌創辦人、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學員)
隨隊工讀生:4人
路線:永安市場捷運站→永和路一段→大新街→警光街→中興街→勵行街→永和 路二段→博愛路→頂溪捷運站
行經:四號公園、南方村、鴻源百貨、溪州市場、韓國街、九間仔、溪洲戲院、永和豆漿、網溪別墅、藝術街……等。
————–
詳細計畫緣起&目標說明
一、緣起
土地歷史記憶的消逝與斷裂
住居四邊皆是稻田、蔗田,永和最為知名的「竹林路」遍植桂竹林,從當時稱為川端橋下搖櫓過河到台北賣菜的常民記憶,距離現今並未遙遠,依然留存在現今六十多歲以上,老一輩永和人的記憶裡。隨著城市規劃的變動,從倚賴「鐵馬」、「牛車」移動的農村生活,在此居住的人們,彷彿一腳踏進半世紀之後,作為台北市衛星城市的現代永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新興社區、鮮麗高樓,逐漸覆蓋舊永和的吋吋土地,對於土地的歷史記憶,也將隨著城市生活的更新,一併消逝在時光之流中嗎?
永和,在地理環境上與台北市只有一水之隔,被稱為「在地人的好地方,外地人的新故鄉」,也因而成為了世界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然而,面對一次一次的大量人口遷徙、城鄉迅速發展,土地的面貌隨著建設的興起而改變之時,在地文化、歷史也逐漸不被人們所記憶。「花園城市」變成了一個鮮少人知曉的夢想、瓦窰溝早已埋入柏油路下,最為人所記憶的中永和也僅剩「永和豆漿」、「樂華夜市」,而這就是永和的真正面貌嗎?
新舊永和印象的相映與交疊
即將升格為新北市的永和,城市規劃將朝向「連結」大台北的未來前進之時,我們亦感到憂心:若一個城市的功能剩下消費與便利,當人們住居於此卻對城市的文化、歷史感到陌生,當人們不再重視與腳下土地的連結,那麼,連結人們情感的事物將會是什麼?
擁有曲折蜿蜒的巷弄、以「迷宮」之城著名的永和,對許多暫居此地的異鄉遊子、新住民來說,是個熱鬧、擁擠的新興城市。在老住民與新居民的眼中,他們對永和的印象並不相同。若我們深信,人們的生活乃根植於土地,藉由對於腳下土地的認識與記憶,能夠串連老住民、新居民彼此的情感,那麼,讓老永和的歷史圖像得以再現,藉由耆老們、文史工作者的導覽,新舊永和的身影能夠相映交疊,我們觀看城市的眼光、對於自我於這塊土地的位置,也將隨之改變。
看見、記憶新北市裡的老永和
此次計劃含括永和老照片展覽、文史課程與市坊導覽活動,期望藉由豐富的活動內容,拉近在地文化與民眾之間的距離。不論是影像的再現;土地演進的脈絡解說;有趣的手做創意地圖;綠色生活的新選擇;或者實際踏訪從未見過的中永和巷弄……等,經由初步的社區參與,看見彼此,看見不同的生活文化視野,讓土地精神得以再度展現,使之成為現代人最好的文化實踐之一。
透過多元的課程與實地親身踩踏,我們也許可以嘗試著放下一些既有的舊價值與成見,以不同視野望向我們所身處的社區,重新細察這片土地之肌理;我們也許可以嘗試再次漫步在環形的永和城市裡,穿越於昔日陌生的細巷中,如此一來,那些歲月所遺漏的永和文化也將重返我們眼前!
二、計畫目標
1. 透過不同世代的講師,將各自熟悉永和不同的領域,在課程中交集對話 ,並將老照片展覽、文史課程與實地導覽三者結合,運用多元的方式來了解永和的故事與脈絡。
2.使地方的文史知識和青壯年世代的生活接軌,產生共鳴。
3.增進永和居民和各個社區間彼此的互動。
4.促進當地居民重新看見自己居住土地上的文化活力與面貌,豐富生活的多樣性,凝聚社區意識。
我不是老永和,但也不是新住民,負笈北上求學、工作到退休,前後也有近40年,有一半歲月在永和渡過,結婚、生子、買屋、置產,永和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斯土斯人,不能說沒有感覺。
年過半百,瞻前顧後,突然有『不如歸去』的想法,永和的繁華、便利、敵不過雲林故鄉聲聲呼喚,在永和,我只是過客,無法培養出深厚情誼,日昇日落、上班下班,如潮汐自然反覆,葉落歸根,我終究要回老家度餘生。
曾經很努力融入永和庶民生活,當交通導護、巡守隊員、
樂齡志工、與原住民、新住民交朋友、晨昏相守、剖心相待、換得的是『您不是永和人、您不知道啦!』『阮永和甲您下港人不同款!』,久而久之就習慣了,您是您,我是我,各行其是、倒也相安無事!
很感佩沙貓的勇氣,來永和教化這批自以為是的『老永和』,給他們書讀擴大他們的視野,組社區團體教他們與外人相處的禮貌,種種努力似乎成果有限,但總算是有人起了個頭,天佑永和,希望小小的努力早日開花結果!
加油!
To鳳圖先生,
這樣絕對也是老永和了啊。但是要談到「故鄉」,確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認定的土地,然而,對我來說,去接近、瞭解腳下的土地,是源自於當下每刻生活,應該要對於腳所踩過的,每日行經的街道、人事物,有所感受。那不見然會是「認同」,今天我在永和所做的,也都能夠帶到其他的城市、鄉鎮去。
我們做得很少,總是受到大家幫忙很多。鳳圖先生也幫助我們非常非常多,當我們自己的能力,深入不了國小、鄰里長,你總是幫我們將這些文宣很阿沙力的都帶走。哪邊有資源,就告訴我們該怎麼利用,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後輩,受到前輩們的關照,真的很多。真的要謝謝你,也要謝謝所有照顧小小,無論書店、協會的大小朋友們。
族群的問題也好,階層的問題也好,彼此利益不同所造成的糾葛也好,所有這些問題,我希望我們都能在時光中累積更多的智慧與能力去處理。
我也相信,鳳圖先生你在永和這段時光的付出,絕對不會白費的 🙂 有些事情的反饋沒有那麼快,我ㄧ直這樣深信著。但它一定會有種子,播種在某處,我們看不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