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讀書會因講師臨時事務,需先取消。後續新的時段若確定,再通知大家!(非常抱歉,鞠躬)
時間:5/7-6/11,共6堂,每周日早上10:00~12:00
上課日期:5/7、5/14、5/21、5/28、6/4、6/11,不開放單堂報名。
講師:陳欣白
德國杜賓根大學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哲學博士,文化大學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研究專長是康德哲學以及詮釋學。
費用:實體6000元,遠距7200元
備註:活動課程無法遞補,因此也不退費、不挪到下一梯次,請謹慎評估您的意願以及時間。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74afef63d3b542ca2dd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02-2923-1925
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內容簡介:
「詮釋學」(Hermeneutik/ hermeneutics)一詞的來源與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Hermes有關,Hermes是神界與人界之間的信使,負責傳達及解釋眾神的指令,由此引申而來的「詮釋學」雖然概指一門關於理解(Verstehen)以及文本解釋(Auslegung)的理論,但這門學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實有不同的時代側重,例如:在古代及中世紀時,詮釋學的主要任務在於聖經及法典的詮釋和理解;到了浪漫主義時期,依循神學和語文學兩條主要路徑發展的傳統詮釋學進一步擴展自身,開始著眼於文本和符號本身普遍意義的探尋;及至當代,詮釋學又更進一步擴充文本及符號本身的指涉意涵,關注個人及群體如何在歷史及語言共同組成的脈絡下,透過詮釋和理解活動形塑自身、建構社會。這段從方法論到存有學的歷程,展現「詮釋學」深刻的實踐性格,說明其討論的其實不僅是哲學,更是確切進行中的人生啊!
進行方式:講師搭配ppt授課,參考書目為輔
每週預定進度:
第一週:導論:Schleiermacher與Dilthey之前的詮釋學發展歷程概述。
第二週: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的一般詮釋學。
第三週:Wilhelm Dilthey的體驗詮釋學。
第四週:Martin Heidegger「事實性的詮釋學」。
第五週:H.-G. Gadamer(一)。
第六週:H.-G. Gadamer(二)。
參考書目訂購:
《詮釋學I、II》高達美著,五南,2023
《西方詮釋學史》潘德榮著,五南,2015。
《萊茵河哲學咖啡館》蔡慶樺著,聯經,2019。
《譯者的難題》馬克.波里佐提著,方淑惠、賈明譯,商周出版,2020
*已絕版書目將與開課通知一併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