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週六早晨10:00-12:00
2018.9.8-29,斐德利克.葛霍《走路,也是一種哲學》(八旗文化)
2018.10.13-11.03,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典藏文化)
費用:一輪四堂1800元,無單堂報名
Leader:黃雅嫻(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人數限制:限額16名,額滿可預約候補。
關於《走路,也是一種哲學》,雅嫺老師說:
「走路,誰不會呢?」是啊,誰不會走路呢!
但討論走路的哲學,顯然不是問能力的問題;也不是那種「運動開悟」的老生常談。走路不就只是身體隨著雙足運行可達到健身的目的,至多就是還能帶動視線得以觀看不同的風景而已嗎?
對於這些答案,或許先讓我們停一停。
從「走路乃是雙足帶動視線觀看不同的風景」這句話延伸出去,就有了身體參與其中。或許有人會問,走路難道不是靠身體?不然靠大腦嗎?是啊,看看現在多少人邊走路邊滑手機,或者邊走路邊想事情,卻無視於他所處的空間/世界。那麼,只要專心走路就好了嗎?就算有哲學嗎?
當我們說,「身體參與了風景的觀看」,這句話不是很多餘嗎?難道「觀看」是通過思想這種精神運作?是啊,你終於發現了「觀看」不只是身體,還有思想,參與其中。對傳統哲學家來說,無論是風景、景物,還是世界,都只是普遍意義下的人的對象物而已,既然是對象物,只要好好把握其普遍客觀意義即可,而這個普遍客觀性就不可能通過感官得來,這也是為什麼笛卡爾會說:「是靈魂在看,而不是眼睛在看。」最終來說,古典哲學的「觀看」,乃是事物與它通過光線而反射得來的映像的相似性,而這個「相似性」靠的是思想的運作,而不是感官。最終來說,看只是一種關於看的思想而已。
但是梅洛龐蒂卻認為觀看,必須要恢復精神與眼睛之間的本然關係。身體身處於自身參與其中的諸可見者之中心,是在身體中觀看的現象照亮。換言之,對梅洛龐蒂來說,身體是「觀看與運動的交織」,也就是說,觀看與運動交疊在一起,運動包含觀看,觀看包含運動,兩者不能分開,更不是「精神或者思維的運作的結果」,所以觀看就不是「世界/風景在我面前的廣延物」,而是一種動態的、朝向世界的開放;運動或走路,當然也不是幾何空間中的位移,而是一種趨向,也是一種自我超越。
正因為梅洛龐蒂是二十世紀第一位公開宣稱「肉身」(la chair)價值的哲學家,有別於古典哲學代表笛卡爾,也不同於他同期的沙特,因而我們在九月先以一本「走路,也是一種哲學」暖暖身,說說身體的哲學,十月才好進入有別於思維的、心靈的哲學傳統的身體哲學。
來看看先前讀了什麼書:
2018.6.9~6.30,笛卡兒《沉思錄》(五南)
2018.4.7~4.21,5.5~6.2,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時報出版)
2018.1.6-1.27,羅伯.索科羅斯基《現象學十四講》(心靈工坊)
2018.3.10-3.31,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與超越現象學》(桂冠)
2017.7.8~7.29,尼采《論道德的系譜:一本論戰著作【詳注精裝本】》(大家出版)
2017.8.5~8.26,尼采《善惡的彼岸》(大家出版)
2017.10.7~10.28,卡繆《異鄉人》(志文出版)
2017.11.4~11.25,卡繆《第一人》(皇冠出版)
*報名表人數為累計人次,非單次報名人數,請逕自填寫報名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