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本》出刊一周年,以及網路《本本》的第一期,新書推薦似乎應該重新回到比較根本的問題:究竟所謂「人文社科」書籍的閱讀是什麼,以至於我們推薦這本或那本書?
在《本本》以紙本與讀者相見的2014年,一方面是人文社科類讀者最不孤獨的一年,另一方面也是人文社科類出版最不孤立的一年,因為現實環境不斷拉著讀者走出書齋,拉著出版追趕社會情勢的變化,從三月佔領立法院、四月反核、夏天中國國台辦官員來台、乃至提早超展開的香港雨傘革命、一直到九合一大選隨著冬季降臨,在出人意料的高潮中結束,公民的心還激動著。冬天到了,我們能靜下心來,仔細品味一本書中的情感意念,重新「獨自」跟隨作者的凝視,進入閱讀的時空嗎?
楊翠視角裡的三一八運動
但有些凝視是不由自主的,好比說,母親凝視兒女踏上旅程、追尋人生的背影。在《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三一八運動事件簿》當中,楊翠給了我們最特殊、最私密、又最犀利的視角,看見一個人心中的三一八佔領運動。至今為止,只有《壓不扁的玫瑰》以一本書的篇幅,在文字中展現一個人的觀察、體驗與反思,更重要的是,作者楊翠的兒子魏揚正是三一八運動的主要團體「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核心成員,更是三二四行政院血腥驅離當夜,自發為了群眾安全而執起擴音器、一肩挑起法律責任的「首謀」。
因此,楊翠在書中凝視著魏揚,便是向讀者展示,一位母親如何凝視著自己的孩子走上街頭,面對群眾、面對輿論、面對警察、面對國家。三一八捲動了成千上萬的台灣年輕人,每個年輕人背後都有一個母親,每個母親都憂心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昂頭頂向那個曾經恐怖君臨台灣的政權,楊翠的分享,因此便有了某種鼓舞與賦權(empowerment)的作用,有力地回答了我們在春天時一起唱過的那首歌:「親愛的媽媽,請你勿通煩惱我,因為我行不開腳,我要去對抗無法原諒的人……」
但這本書展現的並不只是母親對孩子的愛,楊翠本人作為入世的知識份子(intellectuelle engagée)的眼光,犀利地剖開了圍繞著整場運動的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的虛偽、輿論的偏頗、乃至運動團體內部的爭議。書中有大量楊翠在運動期間的臉書發文,因此本書也可說是「社群網路書寫作為介入行動」的具體展示。楊翠的文字就像是他的祖父楊逵在《送報伕》的結尾所說的那根針:「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濃的迸流!」 但更重要的是,除了對政治人物或是媒體的臧匹之外,對運動當時(延續至今)因為「切割」行政院行動而引發的爭議,楊翠(和她的丈夫魏飴君)的回應,引自蕭洛霍夫的一句話,至今依舊震動人心,這句出自《靜靜的頓河》的話說:「急難的時候,兄弟不要審判兄弟!」(頁44、52)
多元聲音的社會運動倫理
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楊翠在書中不時提出「社會運動的倫理問題」。這個倫理問題一方面針對主流的掌權者觀點,釐清佔領的正當性,進一步延伸到對台灣民主政治現況的診斷──至今未曾改變的一黨獨大國會,無論如何說不上民主;另一方面則針對運動團體,無論是整場運動本身因為對空間象徵性的執迷,導致的代表性弔詭,或是對於運動中逐漸浮現主流聲調的反省,都為我們在煙花燦爛的激情體驗中,保留了對多元聲音的觀照,這樣的觀照正如同書名中的那朵「壓不扁的玫瑰」──在楊逵筆下(註1),這朵花還有待保護:「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些芽,還長出一個拇指大的花苞。」(頁16)
對一朵「水泥間抽出芽來的花苞」的保護,在楊翠的筆下,成了台灣人好幾個世代前仆後繼的愛的行動。書中楊翠從三一八的書寫介入,延伸到對其他文學、學術以及社運前輩的感念,再轉向自己家族從日本時期到國民黨政府時期的經歷,從楊翠小時候提著楊逵給的太陽花到東海校園叫賣,到五二〇農民運動時,懷著魏揚差點被警察拖進派出所打,到太陽花終於長成一整代年輕人的反抗,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反映了在新世代覺醒的背後,延綿數代的堅持、忍耐與盼望。
和楊翠一樣從個人連結到大環境的精彩作品,還有李志德的《無岸的旅途》。身為記者,李志德在這本書中將多年來第一線採訪兩岸新聞的經驗,凝結為書封上的一句話:「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如果「時代困局」正是我們面對的處境,那李志德與我們一同陷在困境中的報導,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呢?
媒體人對「岸」的提問
或許,在困境中尋找出路之前,得先有找路的意識。
《無岸的旅途》共分三篇,每篇皆以問號作結,分別是〈兩岸?〉、〈無岸?〉與〈彼岸?〉,每個問號都清楚地表現出一種質疑的姿態,顯然多年的兩岸新聞實務經驗推著作者反思,而這些反思就表現在一篇又一篇的故事中。從表面上看來,作者選擇的故事都對應著一個重要的兩岸議題。例如在〈兩岸?〉篇,便提到國際體育賽事、犯人的人身保護、軍事與諜報、媒體宣傳等方面。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李志德透過敘事剪接的方式,將小人物的經驗與大人物的行動,並置於大環境的背景底下,讓原本乾癟的兩岸新聞突然有了人的溫度,立刻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進而理解到這些大事與自己關聯何在。
另一方面,多年扎實的報導經歷,讓李志德能夠以一種不著痕跡的方式,將軍事、外交、媒體等方面的「圈內人的知識」,展現給「圈外人」的一般讀者看,而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讀者自然能夠從作者所敘述的故事中,更深入了解中國與台灣政治互動上的「眉角」。在許多篇章裡,作者的看法更多是透過對上述這些故事的剪接手法呈現,換言之,李志德的情感與意念只透過字裡行間流露,而不強加於讀者身上──讀者因而有了自己判斷的空間。少數的例外是,當書中提到台灣新聞業在中國「大外宣計畫」下,因大規模的媒體收購與打壓而造成的媒體人困境時,作者描述了另一位記者同業委屈不甘的眼淚,似乎洩漏了作者本人的同情與共感(頁126-7)。
九二共識=宗教教義=台灣的緊箍咒?
從內容來看,〈兩岸?〉從2008北京奧運開始,質疑對峙的「兩岸」;〈無岸?〉則從辜汪會談開始,質疑「被抹去邊界」中的「兩岸」;〈彼岸?〉則轉向中國與香港的民主運動,質疑「孤立」的「此岸」;而將這一系列透過故事進行的思考串起來的,正是三一八佔領立法院運動。在第二篇〈無岸?〉中,李志德先是在兩岸歷史與政策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岸祭司集團」的概念(頁160-165),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說明了「九二共識」的「宗教教義」性質,從而指出這個多年來套在台灣頭上的緊箍咒導致的政策困境關鍵。
緊接著(現實世界的時間順序正好符合李志德在篇章安排上的順序),作者的筆鋒轉向三一八。「兩岸祭司集團」在陳水扁政府時期繞開了國家架構,導致陳雲林來台時的人權侵害,激發了野草莓學運,而三一八佔領運動則因此在李志德的分析架構下,成了對這種延續多年的困境的總反擊。李志德自己在〈後記〉中也清楚表示:「三一八佔領運動的發生,意外地讓這本書的主軸變得異常清晰。原本分散的故事、觀念和論述,都收束到一條脈絡上。」(頁349)——也就是中台歷史框架底下人民活生生的反抗。「無岸的旅途」似乎終於看見了某種有待證實的座標。
而很明顯,三一八不單是為李志德的書寫立下參照系,這場運動也刺激了香港青年對運動方向重新思考,成為香港佔中預先觀察、體驗的機會。但李志德在〈彼岸?〉篇更進一步指出:互相認識的或許不只是當前的處境,或許也該包含過去互相不認識的處境。香港與台灣,乃至延伸到中國人權運動之間,彼此逐漸增加的接觸與認識,在李志德的筆下,提醒我們從更寬廣的視野,重審我們該如何「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包含的是看見我們的國家在東亞的大局中,在二戰後的歷史中,至今已經擁有某些足以分享、也值得盡力捍衛的價值。
作者|
梁家瑜
高雄人,英國艾賽克斯大學文學與電影碩士,小小書房社會學讀書會召集人,現職翻譯與影像工作,熱愛旅遊與音樂。
推薦書|
書名|《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三一八運動事件簿》
作者|楊翠
出版社|台北:公共冊所
出版年|2014
ISBN|9789869090414
圖片提供/公共冊所
書名|《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
作者|李志德
出版社|新北市:八旗文化
出版年|2014
ISBN|9789865842352
圖片提供/八旗文化
參考書目:
作者:蕭洛霍夫,譯者:王兆徽,《靜靜的頓河》四冊(遠景出版,1992)
作者:楊逵,《送報伕》(遠景出版,1997)